他生在铜川,影响力却是世界级的。他在家乡接受教育,成年后游历天下、阅尽名山大川;他职业生涯坚持“有病无类”,比白求恩提出的“国际主义”精神早了年;而他的一部《备急千金要方》不只是中国的宝典级医药典籍,也被世界各国研究中医的人奉为经典。 正因为如此,他被老百姓传颂,被达官显贵追捧,甚至被皇上奉为座上宾,越来越多的传说让他被神化,一个“药王”的冠冕让很多人把他当成了神,而忘了他其实是一个学贯百家的中国文人。 影响深远 亦神亦人的公众形象 在关于孙思邈的生平考证中,有两点得到学界一致认可:一个是他生于京兆华原,即铜川耀州区;另一个是其去世年份,为公元年。时唐高宗李治在位,次年,这位开创了“永徽之治”的皇上也去世了。 “这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明确了孙思邈是铜川人,另一个是基本明晰了孙思邈行医著述的年代、社会。”铜川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陈中华说。在担任此职务前,陈中华任药王山景区管理局局长多年,是铜川研究孙思邈的专家级人物之一,现在高高矗立在药王山南庵广场上的孙思邈雕像就是他任局长期间落成的。 这座高14.1米的雕像,取孙思邈晚年于药王山南庵隐居著述时的形象,那时他已年过百岁,十足一个老头,面上皱纹遍布,但神情和静慈祥,再看其耳聪目明的样子,似乎还在听风摇雨注,看人来车往。 与“邻家老头”形象形成对比的是坐落在北洞药王大殿里的那尊雕像。这座塑于明代的泥胎塑像头戴礼帽,身着锦袍,面盘如满月,神情间满是普度众生的慈爱与仁和。陈中华说,如果说大殿里的雕像是神化的孙思邈,那南庵广场上的雕像则是走下神坛的孙思邈,更接近历史上那位治病救人的神医。 据说,年,当这座新雕像落成时,曾引来不少的异议,有人认为新雕像太苍老、太世俗。村民赵贺秦家就在药王山下,他认为药王还是神,或者说在人们心里是神,过于世俗化的形象不能满足人的心理诉求。 现在,全国各地大的药王庙超过座,每座庙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为家人的平安健康祈福,在他们心中,药王孙思邈就是神。“我更愿意将孙思邈当成一个神化了的历史人物,用现在年轻人的流行语,就是拥有众多粉丝的超级偶像。”陈中华说。 仪表不凡 一个受欢迎的“高富帅” 《旧唐书》中记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这也是最早对孙思邈有生平记录的史料。 “‘七岁就学’说明其从小就接受教育,也从侧面说明其家境不错。”胡克禹曾担任过耀州区委书记,现任孙思邈研究会主席。他说,尽管史料未述及其家庭情况,但可以推断他应该生于官宦之家,只不过后来败落了。从小进私塾,而且聪慧过人,这为他日后研究中药义理、著写方要打下了基础。 《新唐书》中,关于孙思邈少年得志有一段记述。那年孙思邈14岁,正青春少年。一天,北周大将军独孤信接见他,一见面“异之”,直呼其“圣童”。简单的记述未交代将军看少年“异”在何处。陈中华的推断是,这个少年堂堂相貌、一表人才震惊了独孤将军。 张文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也是孙思邈的老乡。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专门研究孙思邈,其中一项就是给孙思邈画像。“外形应该是‘丰头广额’,气质上像他自己总结的‘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张文顺根据史料试着给孙思邈画像:脸型方中有圆,微胖,眉细略弯,眼不大,嘴角微翘,“家境殷实,人长得好又有气质,不就是现在的‘高富帅’吗?” 据史料记载,成年后,孙思邈除游历行医,还结交了一些官方人士,其中就有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从史料看,孙善言谈,仪表好,颇得欢迎,往往成为大家仰慕的对象。 “高富帅”孙思邈还很会保养,年近百岁,看上去还“容色甚少”,连召见他的唐太宗见了也不由得惊叹道:“故知有道者,羡门、广成岂虚言哉!”羡门、广成是民间流传中两位得道仙人。 少时立志 弃仕途 救死扶伤成毕生追求 孙思邈从小入学,《新唐书》里记载,其“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按“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文人路子,他踏入仕途的大门已经敞开,但孙思邈却很快自己关上了这扇门。 “18岁时孙思邈立志学医,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却敢向其宣战,他不只是文人,还是位战士。”胡克禹认为,儒家“学以致用”的思想在孙思邈身上得到最高体现,从一开始,他就把学习方向定在治病救人的医学医理说,比同时代甚或后来很多文人都要高一个层次。 隋唐之际,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史料记载,孙思邈之所以选择学医,还与他本人的身体有关。他自己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这样说:“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倾尽家产。”幼年体弱多病,让他体会到病人的痛苦;而为药资倾尽家产的遭遇,让他懂得病人家庭的不易,于是他果断放弃仕途前程,在18岁时立志学医。 在学医的过程中,孙思邈体现出一个文人的谦虚好学。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介绍,无论“切脉诊候”,还是“采药合和”,只要一点比自己做得好,无论其住得多远,他都会前去诚心求教,并且把学到的东西铭记于心。可以说,他把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很好地付诸了行动。 “至于弱冠,颇觉有悟。”除了向名医学习,他还精读医书,20岁时就可以给乡邻看病了,自己的病也能自己看,从此“断绝医门”。现在,在孙思邈的故里耀州区孙塬镇有一棵千年古树,相传孙思邈曾在此为乡亲看病。每年都有人来这里祭拜,将预示健康的红色符带系在树上,表达对这位“药王”的纪念。 功成名就 耗费半生撰写《千金方》 上海医大教授马伯英曾考证过孙思邈的生平事迹,他在论文中记述:公元年-年,隐居、修炼、行医于太白、峨眉、终南山间;公元-年,游于京师等地行医并撰写《千金方》;公元-年,游于京师并撰写《千金翼方》。 从这个简单的年谱里,当年孙思邈行医的范围很广。据说,为了找到张仲景遗失的《伤寒论》,他一路从太白山追寻到峨眉、青城。 孙思邈看的病人中普通百姓最多,但也不乏达官显贵、皇室成员。贞观九年曾为汉阳王治水肿,十年为梓州刺史李文博治消渴;武德中期,他曾给一叫师市奴的外国人看过病。唐太宗经常恶心呕吐,招孙看病,孙结合心理疗法,用一剂催吐药就治好了唐太宗的“心病”。新、旧唐书都有他为卢照邻看麻风病的记载。 孙思邈对中医药最伟大的贡献是著写《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两部。在药王山存放的碑刻记载中,还有他向东海龙王求药方的记述。东海龙王患痈疽病,一日化身老者找孙看病。孙一把脉,知其是龙而非人。龙宫有仙方,孙答应给其看病,但要其献方。龙王答应,孙思邈为他针灸,病遂愈。得到龙王献的仙方三十首,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每卷收入一首。 后世评价 一个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学好传统文化,不一定能成好中医;但要成好中医,必须学好传统文化。”陈中华说,在这点上,孙思邈的一生当为现今浮夸的中医药界一剂清醒剂。 在孙思邈去世多年后的明朝,同为耀州人的乔世宁辞官回乡,开始撰写有名的《耀州志》,他用专门篇章写到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百家之说。”自幼打下的传统文化底子,让孙思邈终成一代名医。孙思邈并不是读死书,他与卢照邻答对病理的记述,多种史料都有记载。在回答卢照邻关于生命规律与人事的关系时,孙思邈引用《诗经》、《左传》、《易经》等典籍,以说明“顺天而做、顺势而为”的传统哲学,这体现了他的养生观。不仅如此,孙的一生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这样总结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生:“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边学,一边用在行医著述中,将死的知识活化为治病救人的方剂,这一点让他已远远超出医生的范畴,体现出的是一个大家的风范。”陈中华说。 这样一个对历史甚至现今都有影响的人物,还有一点存疑,就是他的年龄。关于孙思邈年龄有多个版本,有八十多岁说,有百余岁说,还有多岁说。现在被广泛认可的年龄是岁,南庵广场上高14.1米的雕像,就寓意于此。 “一个原因是关于他出生年月的记载不详,还有个原因是他被太多地神化,年龄概念已模糊。”陈中华说,像孙思邈这样的传统文人,至今被当成神来供奉祭拜的,除了孔圣人恐再无旁人能超其上了。“一个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不同时代都能焕发新的活力,产生新的话题。从这一点来说,他已经像神一样了。”(来源:铜川日报)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好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