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能否运动 http://m.39.net/pf/a_9216036.html “谢谢大家,没有忘记我们。”电话中,年过6旬的袁老先生情绪激动。仅仅是报纸上“和静”、“铁路”、“烈士”几个字,就勾起了他40年前的那段记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路修建历史,正在被如今飞速发展的高铁、动车等交通方式所更新,但是与之相关的记忆不应被遗忘。 5月4日,华西都市报刊登《川籍 烈士长眠新疆数十载两地媒体联动寻找亲属》一文,在之后的近一周时间里,华西传媒集群-接到近百通来电,在这些来电中,除了有名单上的烈士亲属寻找烈士安葬地之外,还有许多和这些烈士一样,曾奋斗在南疆铁路建设一线的铁道兵。他们主动提供关于牺牲战友的线索,更正名单上有误的信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那些年与南疆铁路有关的感人故事。 回忆/老铁道兵袁先生 一天两顿压缩菜隧道八小时只能挖一米 在珠海女儿的家里,已经年过6旬的袁先生打开手机,当他看到关于《川籍烈士长眠新疆数十载两地媒体联动寻找亲属》的报道后,忍不住泪流满面。“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那段40年前的难忘经历,再次浮现在眼前。 年1月,袁先生跟随部队一起,从老家河南坐上了“闷罐子车”。再次下车时,他们已经到达了吐鲁番。初到新疆,当地寒冷的天气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我们吃完饭,去洗饭盒,手刚刚接触到饭盒就被牢牢黏住了”。 休整一晚后,袁先生和战友们又坐了整整一天的汽车,到了和静县上新光村。在之后的3年时间里,他们打通了长达多米的上新光一、二、三号隧道。“月干百米”那时的口号,袁先生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我们是三班倒,每一班工作八小时,只能挖通一米”。 山体内多为坚硬的花岗岩,工具又十分简单,那时袁先生和战友们的施工,全靠人眼判断、人力操作。“负责打眼的战友用风枪打好了以后,我们再推车子进去将碎石装出来。”一天下来,每个人身上除了牙齿和眼睛之外,都积满了灰尘。“和矿工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是黑色,我们是白色”。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之外,当地的饮食和气侯,对于袁先生和战友,也是很大的挑战。“一日三餐,两顿是压缩的干洋葱和菠菜。早餐固定就是咸菜、豆腐乳,馒头也是硬的”。 后来,在打通了隧道离开上新光时,袁先生看到,沿着南疆铁路沿线一条钢铁大道正逐渐成型。他们在上新光三年的经历,正是铁道兵奋斗在南疆的缩影。 我们留下了回忆他们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年,袁先生从库尔勒返回洛阳。年,在一次出差的过程中,他买了一张火车票,从兰州一路向西到了乌鲁木齐。这是他时隔23年之后,再次回到新疆。 “那里留下了许多让我们终身难忘的回忆,但是也有很多战友,他们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袁先生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一名战友就倒在距离他不到一米的地方。“那天的工作都已经结束了,他实在是太累了,就坐在本不该坐的翻斗车上,一不小心从上面摔了下来,头摔在地上,没有抢救回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牺牲的战友,袁先生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了,但是依然能够回忆起他们的样貌、想起他们是哪里人。“有一个四川的战友,是被岩壁上滚落的石头砸中牺牲的”。 袁先生也曾在隧道内遭遇危险。“当时排长让我把装着石渣的推车,推到安全距离外固定好,避免溜车撞到人。”就在袁先生低头用木头卡主车轮时,隧道顶端就掉下一块半个西瓜大的石头。袁先生被砸倒在地,头上的安全帽救了他一命,但是他的手还是被顺着肩膀滚下的石头砸伤。 “如果是我,我不会怪我的家人。”看到和静县烈士陵园里,余名烈士数十年无人祭扫的情况后,袁先生说,“当时牺牲的战友,大多数被就地安葬在铁路沿线。那时的交通状况,经济情况,家人想去祭拜确实太难了”。 袁先生除了想要将当年铁道兵在新疆的经历告诉大家之外,也想感谢和静县民政局把零散烈士墓迁移到一起,并且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了烈士的信息。让这些烈士在离开40余年后,有机会重新与家人“重逢”。 继承/烈士颜昌贵弟弟 继承哥哥遗志参军希望能接他“回家” 年1月,颜昌贵用一封信向家人宣布了自己参军的消息。 “他是家里最大的儿子,在收到他的信之前,长辈们都不知道他要去当兵。”颜昌福是颜昌贵的弟弟,哥哥当兵时,他才16岁。 就像参军时一样,颜昌贵牺牲的消息来得也很突然。同年12月,在他参军还不满一年时,家人突然收到通知。“当时首长来通知我们,说他在施工时,被从高处坠落的电瓶砸中头部牺牲了。”据部队的战友说,颜昌贵在部队期间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因此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听说他牺牲那天,本来也是应该休息的,但是有战友想跟他换班,他就答应了”。 从那时起,哥哥颜昌贵就成了颜昌福学习的榜样。“受到哥哥的影响,我才想去当兵的。”颜昌福说,本以为沉浸在失去长子痛苦之中的父母,不会同意再让自己去当兵。但是,当他告诉父母自己的打算之后,父母不但没有阻止,还很赞成。“在家人的心里,都以哥哥为骄傲。”年3月,颜昌福从老家泸州到了河南,成为了一名像哥哥一样的军人。“哥哥没有做完的事情,我想要替他完成”。 颜昌福说,哥哥颜昌贵牺牲后不久,家人就曾去新疆祭拜过他。之后数十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再去祭拜,不确定颜昌贵是否还安葬在原来的地点。年,侄女结婚前,就专门再次去新疆寻找。辗转多地,最终通过部队番号等信息,在和静县烈士陵园找到了颜昌贵的安葬地。 看到报纸上对包括哥哥颜昌贵在内的40名川籍烈士亲属进行集中的寻找,颜昌福说,他希望能趁着这次机会,把哥哥“接”回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希望将哥哥的墓迁回泸州。让他能够落叶归根,我们想他时,也可以经常去看看他”。 封面新闻记者于婷实习记者姚箬君报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