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控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8/5769594.html 儒家的生命意识、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方面是“尊重生命”。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当时他的门徒中,子路非常好勇,他经常告诫子路要尊重生命,不要暴虎冯河,不要去无畏地牺牲。子路最后是死于卫国的内乱,孔子听说他去了,就知道他可能回不来了。子路被人乱箭射了以后血流满面,死之前他还端正了自己的帽子。孔子讲的“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是说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更加重视的是“生”,面对生,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不要轻易的去消耗掉自己的生命。 战国的时候,刺客轻生成为一种时尚,孟子为当时人戒,指出“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勇”不是去拼死,可以死可以无死,我们不要轻易地牺牲生命。他甚至告诉我们,知命者不站在危墙、危岩之下,因为会坍塌。《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周易·系辞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周易”之“易”,一名而含三义:变易、不易、简易。天地万物一体的易道、变化之道,变化之中又有不变的原则,这个原则又很简约,所谓《周易》是有变易、简易、变易之中有不变易的原则的意思,这就是古代哲人所体会的天地、宇宙、乾坤、山河大地,草木鸟兽生生不息的这种过程。 天,乾元之德,是大生之德;地,坤元之德,是广生之德。而人,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学习天德天道和地德地道的品格,我们的创造性才可以和天地的创造性相配合、相媲美。我们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弘大天性,来全面发挥人的秉性和潜能,就自然有一种周易所昭示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儒家珍重生命、主张积极人生的传统。同时,要有承顺性,被接受性,又要宽容大度,包容各种人,这叫“厚德载物”。 《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是说,圣人能够把天下的这种真实无妄的“诚”的精神发挥出来,充分实践天赋给人的各种各样的秉性,不仅尽我自己的本性而且尽他人之性、尽他物之性,帮助他人、他物来畅顺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这样,人就可以和天地这种生生不息的化育万物的这种精神相配合,人就可以参与、帮助天地的生生不息的演化和养育万物,那么人的地位就可以和天地鼎足而三了。这是《中庸》所阐发的一种哲理。 所以在儒家看来,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属性是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不守故常,日新又新。儒家所主张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参与现实的生活,特别是我们如何用参与现实、用我们的道德生命来回应天地、父母的生生之德。 从每一个个体来说,儒家的主张是,我们如何把守成和创业、动和静、本性和欲望、生和死,统一起来。所以《周易》的易道、孔子学说的仁德仁体,它有创造精神的一面,有进取的一面,在变动中、在实现生命价值、在“开物成务”的各种社会活动中保持自己的本性,保持刚健精神,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物欲,不要心里有种种挂碍、其他的追求。 所以儒家主张,通过正视生来正视死,“未知生,焉知死?”儒家用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一旦有了一种生命的志向,哪怕是早上听到了我们无穷追索之中的这个道,晚上去死,都是值得的,他讲了一种无穷的追求。孔子讲“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孔子在水边咏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要向水的品格学习,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儒家的主张,是用生命的意识来界定死亡的意识,用积极热烈的人生实践来省视生命的有限性,来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无限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尊重生命,所谓生命可以区分为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没有物质生命就没有精神生命,两者不可分割,所以我们尊重物质的我、肉身的我。然而没有精神生命,人无异于行尸走肉,生活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更尊重精神的我、人格的我。 (作者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郭齐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