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身体异常 http://www.manxingganyancr.com/myhz/6814.html

当代的茶道精神当代的茶道精神

  直到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热潮在海峡两岸兴起之后,茶文化界的许多专家学者才开始自觉地从科学角度来探讨茶道精神的内涵,试图对中国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以求能更好地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

  最早对茶道精神进行概括的是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他将茶道精神归纳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具体解释如下:

  美—“关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秋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及,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垅,所用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合于扶序,治茶时必须从容中矩,连而贯之,充分显示幽雅的旋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气氛。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致矣,这论茶德。”

  健—“‘健康’一项,是治茶的大本。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那感胃,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踢,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东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冬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源,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年,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己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壹中。”

  伦—“‘明伦’是饰家至宝,系软睦人际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肠茶以敬巨;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优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天伦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代替的。”

  台湾茶艺协会原会长、茶学专家吴振铎先生在《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一文中用“清、敬、怡、真“四字对茶艺梢神进行概括:

  清—清廉、清洁、清净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需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康、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敬者万物之本,敬乃草重他人、时己谨懊。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获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含有‘能敬能和’之心情;敬者宜不流于凡俗。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怡者和也,悦也,乐也。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怡乐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吸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禅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件于无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

  真—真理之一,真知之真。至善乃真理与真知之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理性,去物欲,不为权利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以科学的方法,求得事物的至理。饮茶的真译.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先生在年也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

  范增平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茶艺精神”和吴振铎先生所说的“茶艺精神”,都是指茶道精神,也就是茶德。

  此外,台湾茶艺专家周渝先生在年以前提出过“正、静、深、远”四字来概括中国茶道精神,年之后又将之修正为“正、静、清、圆”四字。

  大陆的学者最早对中国茶道精神进行概括的是浙江农业大学庄晚芳教授。他在年发表于浙江的《文化交流)年2期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正式提出“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的主张,明确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料”,节约外汇。

  美—品茗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庄晚芳教授的“茶德”,就是指中国的茶道梢神。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姚国坤两位研究员则提出“理、敬、清、理”四字来概括中国茶德,具体解释为: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后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思,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为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二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文明新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康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好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朋友相会,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此后,陆续有专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对中国茶道精神发表自己的意见。

  林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提出“茶道四谛—和、静、怡、真”: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余悦先生在《中国茶韵》一书中提出“探讨茶道精神的走向”,并认为它的走向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为中和之道。

  二为自然之性。

  三为清推之境。

  四为明伦之礼。⑨

  赵天相先生则认为可以将余悦先生提出的“四个方面”概括为四个字:

  中和之道可表述为“和”。

  自然之性可表述为“清”。

  ‘清推之美可表述为“美”。

  明伦之礼可表述为“敬”。

  并建议将次序改为清、美、和、敬,因为作为自然之性的“清”是茶的本性,也是茶道的本质属性。“美”列为第二,是因为没有茶美、艺美便不会产生茶道和茶道精神。“和”虽列为第三,却是茶道人文精神的核心。“敬”是客来敬茶,是中国茶道精神最传统最具体的体现。

  陈文华先生在《长江流域茶文化》一书中,鉴于各家都是以四字来概括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避免雷同之嫌,尝试用“和、静、雅”三个字来概括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之魂—和。

  茶之性—静。

  茶之韵—稚。

  书中认为:“(中国茶道)有三个特征值得加以注意,那就是和、静、雅。这三者首先来自茶叶的自然属性,然后体现在茶艺的艺术性,最后反映在茶道的行学性。形象地说:和是茶之魂,静是茶之性,雅是茶之韵。实际上它们既是中国茶艺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茶道的本质特征。..1c在后来出版的《中国茶文化学》中,又将三者的次序调整为静、和、雅。。

  以上各家对中国茶道u本精神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敬、雅等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精神和茶艺的特性的,和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及韩国茶礼的“清、敬、和、乐”的荃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如果我们将各家的主张总括起来,共有廉、美、和、敬、理、清、融、健、性、伦、怡、真、俭、静、洁、正、深、远、圆、雅等20个字,这些仅是现代茶文化专家对中国茶道精神的理解和阐述而已,并非等于古代就有如此丰富、如此完备、如此理想的理论体系。虽然其中大多数都触及中国茶道精神的琴些层面,只是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角度来提炼、概括,有的甚至仅凭良好的愿望使用几个美好的字句,而没注意到茶道是不能脱离茶叶和茶艺而凭空产生的,不知茶道精神应该涵盖茶叶的特性和茶艺的精神,因而见仁见智,各有侧重。至于他们的观点能否为大家所接受,形成共识,更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我们认为,目前想仅用四个字就要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国茶道的真谛,形成统一的认识,提出大家都能认同的中国茶道的严格定义,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比如就以目前认同度较高的庄晚芳教授所提倡的‘’廉、美、和、敬”,就有人认为“廉”是对当官者的要求,对老百姓来说,似乎提“俭”更合适,也有人建议以“清”来代替“廉”。至于其他各家的观点,至今仍然是各持己见,仅供参考而已。原因是自唐代起“茶道”就与濡、释、道三家思想融在一起,给人们留下选择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各个阶层的人士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严格的清规戒律。既然如此,现在要人为地硬性制定儿则教条,让生活在多元化现代社会的人们来遵循,是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对于当今的专家学者来说,可以继续对中国茶道的定义进行探索,以求更加准确、科学的界定。对于大多数茶人来说,与其纠缠于茶道概念的争论,不如深人领会其精神实质。如茶艺专家陈香白先生就指出过,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

  “和”意味者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V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界、和售(公平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抓住“和”这个核心,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茶道精神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对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理解。因为从本质上讲,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打上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刻烙印。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哲学概括就是来自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的“天人合一”思想。早在战国时期的农学著作就明确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将天、地、人三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三者处于和谐协调的关系时,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丰收,即“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而三者之间,又以“人和”最为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0反映到道家的哲学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精神,反映到儒家竹学上就是“中庸”“和为贵”精神。佛学主张“慈悲为怀”“宽容”和“与人为善”等等,都是与“和”字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产物,融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于一体的中国茶道,以“和”为核心是理所必然的了。

  由此可见,当代学者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进行的种种探索,尽管还不能形成共识,但由此可以表明,中国学者对中国茶道已具有自觉意识,能从理论的高度来探索、阐释它的深刻内涌和本质特征,也标志者中国茶文化学正在走向成熟,进人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就中国茶道概念形成史的角度而言,都是具有深远意义和学术价值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