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天鹅湖》杂志征文启事的时候,有些跃跃欲试。但是,真要提笔时,又不知从何写起。我出生在新疆,但并非和静本地人。兜兜转转,十四年前我来到和静工作、定居。一个人对一个地方产生好感不难,难的是对这个地方生发感情并把它当成自己的家。 正如“和”、“静”这两个字所包含的美好寓意一样,和静是一个充满和谐宁静的地方。夏天的早上,你可以看到有人在小区打羽毛球、在林荫道上漫步或疾走;傍晚,人们结伴去散步。路旁鲜花盛开、树木成行。近两年,位于城北的“东归生态公园”又为百姓提供了一个休闲好去处。成群的观赏鱼吸引着老人、孩子的目光。看着人们开心的笑脸,我看到了人们内心的幸福和满足。 和静是一个具有优越地理环境的地方。巴音布鲁克草原、天鹅、湿地、九曲十八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字眼已经让和静声名远扬。巩乃斯林场更是人们在夏季避暑观光的好地方。一望无际的松树从山脚长到山顶,淡淡的雾环绕山间,满眼的绿让人心旷神怡,还有班禅沟的花海让你的眼睛应接不暇。 和静还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畜牧业闻名的地方。随着国家、自治区以及自治州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和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小区应运而生,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年暑假,我随学校一些维汉教师到周边几个乡镇及农村家访。农民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宽敞的院子里有馕坑、葡萄藤、盆栽、羊圈、果树。平整肥沃的田地生长着绿的发黑的玉米棵子、坠得杆子都弯腰的辣椒还有金黄的小麦。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了,他们的子女也必然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 和静还是一个有包容性的地方。以我们单位为例,很多教师都来自内地或其他地方。大家或者为了活得体面,或者为了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努力工作、买房、定居。不知不觉,大家已经把和静当成了自己的家。 前几天外出办事,在班车上偶遇一个维吾尔族女孩。在随意的交谈中,我发现自己对新疆、对和静都有真挚的感情。女孩说她对内地很好奇,很想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我理解她的好奇。人们总是把外面的世界想象得很美好,认为那里的生活一定更有意思。以前我也这样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我渐渐觉得能够让人感到安宁的地方就是家。 和静和内地一样都在发展,也许发展的速度更快。但是它不拥挤也不嘈杂,它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了医疗、卫生、环境、教育等等与老百姓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一个地方正如一个人,既有很多优点,也必然存在不足。这也正是我们要把和静当成家的原因。我们在享受家的温暖的同时,应该出一己之力,为它增砖添瓦。相信各族人民会共同团结、共同努力,和静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图片:盖尼满摄影作品选/文字:王海燕) [内容来源:和静《天鹅湖》杂志第二期选刊] [本栏编辑:嵇丽艳]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