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湿疹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添加管理员“乐哥” 提问 爆料 投稿 求助 读者群 岩土兴趣小组扫码申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 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提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水平,我部组织编写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9大内容概括(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施工计划 (四)施工工艺技术 (五)施工保证措施 (六)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七)验收要求 (八)应急处置措施 (九)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基坑工程9大内容目录(一)工程概况1.基坑工程概况和特点:(1)工程基本情况:基坑周长、面积、开挖深度、基坑支护设计安全等级、基坑设计使用年限等。(2)工程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特殊性岩土等情况。(3)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地表水、地下水、地层渗透性与地下水补给排泄等情况。(4)施工地的气候特征和季节性天气。(5)主要工程量清单。2.周边环境条件:(1)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与基坑工程的位置关系。(2)邻近建(构)筑物的工程重要性、层数、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基础埋深、桩基础或复合地基增强体的平面布置、桩长等设计参数、建设及竣工时间、结构完好情况及使用状况。(3)邻近道路的重要性、道路特征、使用情况。(4)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的重要性、规格、埋置深度、使用情况以及废弃的供、排水管线情况。(5)环境平面图应标注与工程之间的平面关系及尺寸,条件复杂时,还应画剖面图并标注剖切线及剖面号,剖面图应标注邻近建(构)筑物的埋深、地下管线的用途、材质、管径尺寸、埋深等。(6)临近河、湖、管渠、水坝等位置,应查阅历史资料,明确汛期水位高度,并分析对基坑可能产生的影响。(7)相邻区域内正在施工或使用的基坑工程状况。(8)邻近高压线铁塔、信号塔等构筑物及其对施工作业设备限高、限接距离等情况。3.基坑支护、地下水控制及土方开挖设计(包括基坑支护平面、剖面布置,施工降水、帷幕隔水,土方开挖方式及布置,土方开挖与加撑的关系)。4.施工平面布置: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及土方开挖阶段的施工总平面布置(含临水、临电、安全文明施工现场要求及危大工程标识等)及说明,基坑周边使用条件。5.施工要求:明确质量安全目标要求,工期要求(本工程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基坑工程计划开工日期、计划完工日期。6.风险辨识与分级:风险因素辨识及基坑安全风险分级。7.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单位。(二)编制依据 1.法律依据:基坑工程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等。 2.项目文件:施工合同(施工承包模式)、勘察文件、基坑设计施工图纸、现状地形及影响范围管线探测或查询资料、相关设计文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报告、业主相关规定、管线图等。 3.施工组织设计等。 (三)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基坑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具体到各分项工程的进度安排。 2.材料与设备计划等:机械设备配置,主要材料及周转材料需求计划,主要材料投入计划、力学性能要求及取样复试详细要求,试验计划。 3.劳动力计划。 (四)施工工艺技术 1.技术参数:支护结构施工、降水、帷幕、关键设备等工艺技术参数。 2.工艺流程:基坑工程总的施工工艺流程和分项工程工艺流程。 3.施工方法及操作要求:基坑工程施工前准备,地下水控制、支护施工、土方开挖等工艺流程、要点,常见问题及预防、处理措施。 4.检查要求:基坑工程所用的材料进场质量检查、抽检,基坑施工过程中各工序检验内容及检验标准。 (五)施工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安全组织机构、安全保证体系及相应人员安全职责等。 2.技术措施:安全保证措施、质量技术保证措施、文明施工保证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季节性施工保证措施等。 3.监测监控措施:监测组织机构,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预警值及控制值、巡视检查、信息反馈,监测点布置图等。 (六)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1.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如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各班组长等)。 2.专职安全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3.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4.其他作业人员:其他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七)验收要求 1.验收标准:根据施工工艺明确相关验收标准及验收条件。 2.验收程序及人员:具体验收程序,确定验收人员组成(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相关负责人)。 3.验收内容:基坑开挖至基底且变形相对稳定后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建(构)筑物沉降、周边道路及管线沉降、锚杆(支撑)轴力控制值,坡顶(底)排水措施和基坑侧壁完整性。 (八)应急处置措施 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应急救援小组组成与职责,包括抢险、安保、后勤、医救、善后、应急救援工作流程、联系方式等。 2.应急事件(重大隐患和事故)及其应急措施。 3.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产权单位各方联系方式、医院信息(名称、电话、救援线路)。 4.应急物资准备。 (九)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1.施工设计计算书(如基坑为专业资质单位正式施工图设计,此附件可略)。 2.相关施工图纸: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基坑周边环境平面图、监测点平面图、基坑土方开挖示意图、基坑施工顺序示意图、基坑马道收尾示意图等。 暗挖工程9大内容目录(一)工程概况 1.暗挖工程概况和特点:工程所在位置、设计概况与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尺寸、埋深等)、开工时间及计划完工时间等。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与工程有关的地层描述(包括名称、厚度、状态、性质、物理力学参数等)。含水层的类型,含水层的厚度及顶、底板标高,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补给与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标高及动态变化。绘制地层剖面图,应展示工程所处的地质、地下水环境,并标注结构位置。 3.施工平面布置:拟建工程区域、生活区与办公区、道路、加工区域、材料堆场、机械设备、临水、临电、消防的布置等,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告危大工程名称、施工时间和具体责任人员,危险区域安全警示标志。 4.周边环境条件: (1)周边环境与工程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剖面图,并标注周边环境的类型。 (2)邻近建(构)筑物的工程重要性、层数、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基础埋深、建设及竣工时间、结构完好情况及使用状况。 (3)邻近道路的重要性、交通负载量、道路特征、使用情况。 (4)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的重要性、特征、埋置深度、使用情况。 (5)地表水系的重要性、性质、防渗情况、水位、对暗挖工程的影响程度等。 5.施工要求:明确质量安全目标要求,工期要求(本工程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暗挖工程计划开工日期、计划完工日期。 6.风险辨识与分级:风险因素辨识及暗挖工程安全风险分级。 7.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单位。 (二)编制依据 1.法律依据:暗挖工程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等。 2.项目文件:施工合同(施工承包模式)、勘察文件、设计文件及施工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报告、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地下水控制专家评审报告等。 3.施工组织设计等。 (三)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暗挖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具体到各分项工程的进度安排。 2.材料与设备计划等:机械设备配置,主要材料及周转材料需求计划,主要材料投入计划、物理力学性能要求及取样复试详细要求,试验计划。 3.劳动力计划。 (四)施工工艺技术1.技术参数:设备技术参数(包括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选型及适应性评估等,如顶管设备、盾构设备、箱涵顶进设备、注浆设备和冻结设备等)、开挖技术参数(包括开挖断面尺寸、开挖进尺等)、支护技术参数(材料、构造组成、尺寸等)。 2.工艺流程:暗挖工程总的施工工艺流程和各分项工程工艺流程。 3.施工方法及操作要求:暗挖工程施工前准备,地下水控制、支护施工、土方开挖等工艺流程、要点,常见问题及预防、处理措施。 4.检查要求:暗挖工程所用的材料、构件进场质量检查、抽检,施工过程中各工序检查内容及检查标准。 (五)施工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安全组织机构、安全保证体系及相应人员安全职责等。 2.技术措施:安全保证措施、质量技术保证措施、文明施工保证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季节施工保证措施等。 3.监测监控措施:监测组织机构,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预警值及控制值、巡视检查、信息反馈,监测点布置图等。 (六)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1.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如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各班组长等)。 2.专职安全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3.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4.其他作业人员:其他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七)验收要求 1.验收标准:根据施工工艺明确相关验收标准及验收条件。 2.验收程序及人员:具体验收程序,确定验收人员组成(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相关负责人)。 3.验收内容:暗挖工程自身结构的变形、完整程度,周边环境变形,地下水控制等。 (八)应急处置措施 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应急救援小组组成与职责,包括抢险、安保、后勤、医救、善后、应急救援工作流程、联系方式等。 2.应急事件(重大隐患和事故)及其应急措施。 3.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产权单位各方联系方式、医院信息(名称、电话、救援线路)。 4.应急物资准备。 (九)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1.施工计算书:注浆量和注浆压力、盾构掘进参数、顶管(涵)顶进参数、反力架(或后背)、钢套筒、冻结壁验算、地下水控制等。 2.相关施工图纸:工程设计图、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周边环境平面(剖面)图、施工步序图、节点详图、监测布置图等。 人工挖孔桩9大内容目录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使用人工挖孔桩: 1.开挖深度范围内分布有厚度超过2m的流塑状泥或厚度超过4m的软塑状土。 2.开挖深度范围内分布有层厚超过2m的砂层。 3.有涌水的地质断裂带。 5.地下水丰富,采取措施后仍无法避免边抽水边作业。 6.高压缩性人工杂填土厚度超过5m。 7.开挖面3m以下土层中分布有腐植质有机物、煤层等可能存在有毒气体的土层。 (一)工程概况 1.人工挖孔桩工程概况和特点: (1)工程基本情况:桩数、桩长、桩径、桩的用途(护坡桩、抗滑桩、基础桩等)。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及桩与地层关系: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地层渗透性,桩与典型地层剖面图关系等情况。 (3)工程环境情况:工程所在位置、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情况,地表水、洪水的影响等情况。 (4)施工地的气候特征和季节性天气。 (5)主要工程量清单。 2.施工平面布置:临时施工道路及材料堆场布置,施工、办公、生活区域布置,临时用电、用水、排水、消防布置,起重机械配置等。 3.施工要求:明确质量安全目标要求,工期要求(本工程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人工挖孔桩工程计划开工日期、计划完工日期。 4.人工挖孔桩设计:平面布置图、护壁剖面图、节点大样图等。 5.风险辨识与分级:风险因素辨识及人工挖孔安全风险分级。 6.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单位。 (二)编制依据 1.法律依据:人工挖孔桩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等。 2.施工图设计文件:招标文件、勘察文件、设计图纸、现状地形及影响范围管线探测或查询资料、业主相关规定等。 3.施工组织设计等。 (三)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具体到各分项工程的进度安排。 2.材料与设备计划等:人工挖孔桩工程选用的材料、机具和设备进出场明细表。 3.劳动力计划。 (四)施工工艺技术 1.技术参数:挖孔桩孔径、深度、钢筋笼重量、混凝土数量等技术参数。 2.工艺流程:施工总体流程、施工顺序,重点包括挖孔桩分区、分序跳挖要求。 3.施工方法:开挖方式、出土用垂直运输设备(电动葫芦等)、钢筋笼安装、混凝土浇筑等。 4.操作要求:人工挖孔桩工程从开挖到浇筑的有关操作具体要求。 5.检查要求:人工挖孔桩工程主要材料进场质量检查、抽检,过程中对照专项施工方案有关检查内容等。 (五)施工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安全生产小组、各班组组成人员。 2.技术保障措施:安全组织机构、安全保证体系及相应人员安全职责,安全检查相关内容,有针对性的安全保证措施(防坍塌、防高坠、防物体打击),孔内有害气体检测及预防措施,地下水抽排及防止触电安全措施,施工及检查人员上下安全通行措施等。 3.监测监控措施:必要的护壁沉降监测,影响区内环境监测,巡视检查,信息反馈等。 (六)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1.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如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各班组长等)。 2.专职安全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3.特种作业人员:人工挖孔桩工程的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4.其他作业人员:其他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七)验收要求 1.验收标准:人工挖孔桩工程各有关验收标准及验收条件。 2.验收程序及人员:具体验收程序,验收人员组成(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相关负责人)。 3.验收内容:依据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包括防坍塌措施(护壁高度、厚度、配筋及搭接)、防中毒和窒息措施、防高坠措施、防物体打击措施等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八)应急处置措施 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应急救援小组组成与职责,包括抢险、安保、后勤、医救、善后、应急救援工作流程、联系方式等。 2.应急事件(重大隐患和事故)及其应急措施。 3.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产权单位各方联系方式、医院信息(名称、电话、救援线路)。 4.应急物资准备。 (九)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1.施工设计计算书:垂直运输设备计算,钢筋笼吊装计算书。 2.相关图纸。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指南 全文如下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指南 一、基坑工程 (一)工程概况 1.基坑工程概况和特点: (1)工程基本情况:基坑周长、面积、开挖深度、基坑支护设计安全等级、基坑设计使用年限等。 (2)工程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特殊性岩土等情况。 (3)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地表水、地下水、地层渗透性与地下水补给排泄等情况。 (4)施工地的气候特征和季节性天气。 (5)主要工程量清单。 2.周边环境条件: (1)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与基坑工程的位置关系。 (2)邻近建(构)筑物的工程重要性、层数、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基础埋深、桩基础或复合地基增强体的平面布置、桩长等设计参数、建设及竣工时间、结构完好情况及使用状况。 (3)邻近道路的重要性、道路特征、使用情况。 (4)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的重要性、规格、埋置深度、使用情况以及废弃的供、排水管线情况。 (5)环境平面图应标注与工程之间的平面关系及尺寸,条件复杂时,还应画剖面图并标注剖切线及剖面号,剖面图应标注邻近建(构)筑物的埋深、地下管线的用途、材质、管径尺寸、埋深等。 (6)临近河、湖、管渠、水坝等位置,应查阅历史资料,明确汛期水位高度,并分析对基坑可能产生的影响。 (7)相邻区域内正在施工或使用的基坑工程状况。 (8)邻近高压线铁塔、信号塔等构筑物及其对施工作业设备限高、限接距离等情况。 3.基坑支护、地下水控制及土方开挖设计(包括基坑支护平面、剖面布置,施工降水、帷幕隔水,土方开挖方式及布置,土方开挖与加撑的关系)。 4.施工平面布置: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及土方开挖阶段的施工总平面布置(含临水、临电、安全文明施工现场要求及危大工程标识等)及说明,基坑周边使用条件。 5.施工要求:明确质量安全目标要求,工期要求(本工程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基坑工程计划开工日期、计划完工日期。 6.风险辨识与分级:风险因素辨识及基坑安全风险分级。 7.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单位。 (二)编制依据 1.法律依据:基坑工程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等。 2.项目文件:施工合同(施工承包模式)、勘察文件、基坑设计施工图纸、现状地形及影响范围管线探测或查询资料、相关设计文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报告、业主相关规定、管线图等。 3.施工组织设计等。 (三)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基坑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具体到各分项工程的进度安排。 2.材料与设备计划等:机械设备配置,主要材料及周转材料需求计划,主要材料投入计划、力学性能要求及取样复试详细要求,试验计划。 3.劳动力计划。 (四)施工工艺技术 1.技术参数:支护结构施工、降水、帷幕、关键设备等工艺技术参数。 2.工艺流程:基坑工程总的施工工艺流程和分项工程工艺流程。 3.施工方法及操作要求:基坑工程施工前准备,地下水控制、支护施工、土方开挖等工艺流程、要点,常见问题及预防、处理措施。 4.检查要求:基坑工程所用的材料进场质量检查、抽检,基坑施工过程中各工序检验内容及检验标准。 (五)施工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安全组织机构、安全保证体系及相应人员安全职责等。 2.技术措施:安全保证措施、质量技术保证措施、文明施工保证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季节性施工保证措施等。 3.监测监控措施:监测组织机构,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预警值及控制值、巡视检查、信息反馈,监测点布置图等。 (六)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1.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如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各班组长等)。 2.专职安全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3.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4.其他作业人员:其他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七)验收要求 1.验收标准:根据施工工艺明确相关验收标准及验收条件。 2.验收程序及人员:具体验收程序,确定验收人员组成(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相关负责人)。 3.验收内容:基坑开挖至基底且变形相对稳定后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建(构)筑物沉降、周边道路及管线沉降、锚杆(支撑)轴力控制值,坡顶(底)排水措施和基坑侧壁完整性。 (八)应急处置措施 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应急救援小组组成与职责,包括抢险、安保、后勤、医救、善后、应急救援工作流程、联系方式等。 2.应急事件(重大隐患和事故)及其应急措施。 3.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产权单位各方联系方式、医院信息(名称、电话、救援线路)。 4.应急物资准备。 (九)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1.施工设计计算书(如基坑为专业资质单位正式施工图设计,此附件可略)。 2.相关施工图纸: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基坑周边环境平面图、监测点平面图、基坑土方开挖示意图、基坑施工顺序示意图、基坑马道收尾示意图等。 二、模板支撑体系工程 (一)工程概况 1.模板支撑体系工程概况和特点:本工程及模板支撑体系工程概况,具体明确模板支撑体系的区域及梁板结构概况,模板支撑体系的地基基础情况等。 2.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本工程施工总体平面布置情况、支撑体系区域的结构平面图及剖面图。 3.施工要求:明确质量安全目标要求,工期要求(本工程开工日期、计划竣工日期),模板支撑体系工程搭设日期及拆除日期。 4.风险辨识与分级:风险辨识及模板支撑体系安全风险分级。 5.施工地的气候特征和季节性天气。 6.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单位。 (二)编制依据 1.法律依据:模板支撑体系工程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等。 2.项目文件:施工合同(施工承包模式)、勘察文件、施工图纸等。 3.施工组织设计等。 (三)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模板支撑体系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具体到各分项工程的进度安排。 2.材料与设备计划:模板支撑体系选用的材料和设备进出场明细表。 3.劳动力计划。 (四)施工工艺技术 1.技术参数:模板支撑体系的所用材料选型、规格及品质要求,模架体系设计、构造措施等技术参数。 2.工艺流程:支撑体系搭设、使用及拆除工艺流程支架预压方案。 3.施工方法及操作要求: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前施工准备、基础处理、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方法、构造措施(剪刀撑、周边拉结、后浇带支撑设计等)、模板支撑体系拆除方法等。 4.支撑架使用要求:混凝土浇筑方式、顺序、模架使用安全要求等。 5.检查要求:模板支撑体系主要材料进场质量检查,模板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对照专项施工方案有关检查内容等。 (五)施工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安全组织机构、安全保证体系及相应人员安全职责等。 2.技术措施:安全保证措施、质量技术保证措施、文明施工保证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季节性施工保证措施等。 3.监测监控措施:监测点的设置、监测仪器设备和人员的配备、监测方式方法、信息反馈、预警值计算等。 (六)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1.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如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各班组长等)。 2.专职安全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3.特种作业人员: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持证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4.其他作业人员:其他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七)验收要求 1.验收标准:根据施工工艺明确相关验收标准及验收条件。 2.验收程序及人员:具体验收程序,确定验收人员组成(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相关负责人)。 3.验收内容:材料构配件及质量、搭设场地及支撑结构的稳定性、阶段搭设质量、支撑体系的构造措施等。 (八)应急处置措施 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应急救援小组组成与职责,包括抢险、安保、后勤、医救、善后、应急救援工作流程、联系方式等。 2.应急事件(重大隐患和事故)及其应急措施。 3.医院信息(名称、电话、救援线路)。 4.应急物资准备。 (九)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1.计算书:支撑架构配件的力学特性及几何参数,荷载组合包括永久荷载、施工荷载、风荷载,模板支撑体系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计算,支撑体系基础承载力、变形计算等。 2.相关图纸:支撑体系平面布置、立(剖)面图(含剪刀撑布置),梁模板支撑节点详图与结构拉结节点图,支撑体系监测平面布置图等。? 三、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 (一)工程概况 1.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概况和特点: (1)本工程概况、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概况。 (2)工程所在位置、场地及其周边环境(包括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地上管线、高压线路、基坑的位置关系)、装配式建筑构件的运输及堆场情况等。 (3)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现况(包括基坑深度、层数、高度、结构型式等)。 (4)施工地的气候特征和季节性天气。 2.施工平面布置: (1)施工总体平面布置:临时施工道路及材料堆场布置,施工、办公、生活区域布置,临时用电、用水、排水、消防布置,起重机械配置,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场地等。 (2)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的特征、埋置深度等。 (3)道路的交通负载。 3.施工要求:明确质量安全目标要求,工期要求(本工程开工日期和计划竣工日期),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计划开工日期、计划完工日期。 4.风险辨识与分级:风险因素辨识及起重吊装、安装拆卸工程安全风险分级。 5.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单位。 (二)编制依据 1.法律依据: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等。 2.项目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吊装设备、设施操作手册(使用说明书),被安装设备设施的说明书,施工合同等。 3.施工组织设计等。 (三)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起重吊装及安装、加臂增高起升高度、拆卸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具体到各分项工程的进度安排。 2.材料与设备计划: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选用的材料、机械设备、劳动力等进出场明细表。 3.劳动力计划。 (四)施工工艺技术 1.技术参数:工程的所用材料、规格、支撑形式等技术参数,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设备设施的名称、型号、出厂时间、性能、自重等,被吊物数量、起重量、起升高度、组件的吊点、体积、结构形式、重心、通透率、风载荷系数、尺寸、就位位置等性能参数。 2.工艺流程: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图,吊装或拆卸程序与步骤,二次运输路径图,批量设备运输顺序排布。 3.施工方法:多机种联合起重作业(垂直、水平、翻转、递吊)及群塔作业的吊装及安装拆卸,机械设备、材料的使用,吊装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吊装作业后机械设备和材料拆除方法等。 4.操作要求:吊装与拆卸过程中临时稳固、稳定措施,涉及临时支撑的,应有相应的施工工艺,吊装、拆卸的有关操作具体要求,运输、摆放、胎架、拼装、吊运、安装、拆卸的工艺要求。 5.安全检查要求:吊装与拆卸过程主要材料、机械设备进场质量检查、抽检,试吊作业方案及试吊前对照专项施工方案有关工序、工艺、工法安全质量检查内容等。 (五)施工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安全组织机构、安全保证体系及人员安全职责等。 2.技术措施:安全保证措施、质量技术保证措施、文明施工保证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季节性及防台风施工保证措施等。 3.监测监控措施:监测点的设置,监测仪器、设备和人员的配备,监测方式、方法、频率、信息反馈等。 (六)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1.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如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各班组长等)。 2.专职安全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3.特种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4.其他作业人员:其他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 (七)验收要求 1.验收标准: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设备、设施安装,过程中各工序、节点的验收标准和验收条件。 2.验收程序及人员:作业中起吊、运行、安装的设备与被吊物前期验收,过程监控(测)措施验收等流程(可用图、表表示);确定验收人员组成(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相关负责人)。 3.验收内容:进场材料、机械设备、设施验收标准及验收表,吊装与拆卸作业全过程安全技术控制的关键环节,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起重性能符合,吊、索、卡、具完好,被吊物重心确认,焊缝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吊运轨迹正确,信号指挥方式确定。 (八)应急处置措施 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应急救援小组组成与职责,包括抢险、安保、后勤、医救、善后、应急救援工作流程、联系方式等。 2.应急事件(重大隐患和事故)及其应急措施。 3.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产权单位各方联系方式、医院信息(名称、电话、救援线路)。 4.应急物资准备。 (九)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1.计算书 (1)支承面承载能力的验算 移动式起重机(包括汽车式起重机、折臂式起重机等未列入《特种设备目录》中的移动式起重设备和流动式起重机)要求进行地基承载力的验算;吊装高度较高且地基较软弱时,宜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设备位于边坡附近,应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 (2)辅助起重设备起重能力的验算 垂直起重工程,应根据辅助起重设备站位图、吊装构件重量和几何尺寸,以及起吊幅度、就位幅度、起升高度,校核起升高度、起重能力,以及被吊物是否与起重臂自身干涉,还有起重全过程中与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 水平起重工程,应根据坡度和支承面的实际情况,校核动力设备的牵引力、提供水平支撑反力的结构承载能力。 联合起重工程,应充分考虑起重不同步造成的影响,应适当在额定起重性能的基础上进行折减。 室外起重作业,起升高度很高,且被吊物尺寸较大时,应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自制起重设备设施,应具备完整的计算书,各项荷载的分项系数应符合《起重机设计规范》GB的规定。 (3)吊索具的验算 根据吊索、吊具的种类和起重形式建立受力模型,对吊索、吊具进行验算,选择适合的吊索具。应注意被吊物翻身时,吊索具的受力会产生变化。 自制吊具,如平衡梁等,应具有完整的计算书,根据需要校核其局部和整体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4)被吊物受力验算 兜、锁、吊、捆等不同系挂工艺,吊链、钢丝绳吊索、吊带等不同吊索种类,对被吊物受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被吊物的受力状态,保证被吊物安全。 吊耳的验算。应根据吊耳的实际受力状态、具体尺寸和焊缝形式校核其各部位强度。尤其注意被吊物需要翻身的情况,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