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375991.html 年人文学院教学改革系列成果展 可视的艺术史——本科生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作业展 序美以育身,文以成人 年,是新形势下人文学院整装出发的一年。继年正式建立“语言文明系”和“历史哲学系”,形成具有央美特色的人文社科教学科研中心,近年来陆续举办以《人文大讲堂》领衔的近三百期高端学术讲座之后,今年,人文学院进一步教学改革,推出“中国历史的伟大时刻”、“世界历史的伟大时刻”、“中国文学的伟大时刻”、“西方文学的伟大时刻”、“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两史一论新故事”、“情景英语”等课程组成的全新人文通识课体系。 美以育身,而文以成人。央美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但今天,更需要为央美之美,注入厚重的人文和书卷气息。 系列展览中的《读画》,是人文学院和研究生院合作的博士课程“情景英语”的继续。在课上同时也在展览中,同学们尝试了用英语说“画”。“画”不再如苏轼所言仅仅是“无声诗”,而是开口说“话”了——你听过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画”吗?说明在疫情期间,在封闭中,中国和央美的校园非但没有封闭,而是更加开放了。 《可视的艺术史》展览,是人文学院“两史一论新故事”所讲的“中国美术”的新故事。在展览中,每一位同学都被要求同时研究和创作“美术史”:一方面是用写字的笔讲好中国美术的伟大故事;另一方面是用画画的笔画好自己的“美术史”——书写一部返古开新的“中国美术史”。 我们希望,所有新的尝试,都不仅仅反映人文学院教学改革的初心,更是我们籍以鞭策未来的开始。 是为序。 李军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时间:年12月3日至12月17日 开幕式:年12月7日下午1点 展览、开幕式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北区14号楼1层展厅 总策划:李军 学术支持:王浩、黄小峰、于润生 策划:赵伟 策展团队及展览执行:许金凌、于敬彦、谭子鸣、耿振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简介 人文学院社科部长期承担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部分公共课教学任务,其中包括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多门类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全校各院系所有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科部总结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于年下半年推出了包括“两史一论”新故事、外语、中外文史哲等在内的新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并将陆续推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本次展出的《中国美术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美术史》是由赵伟教授主持,面向全校(除人文和艺管学院外)本科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近几年的《中国美术史》教学团队由赵伟、黄小峰、耿朔、于帆、戴裕洲等五位老师组成,他们均为博士毕业,拥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学术专长。其中,黄小峰教授主要讲解卷轴画,耿朔副教授主要讲解墓葬美术,于帆老师主要讲解近现代及当代艺术,戴裕洲老师主要讲解书法艺术,赵伟教授主要讲解原始至秦汉美术以及汉唐以降的宗教美术内容。该课程囊括了中国美术通史以及视觉文化的多个层面,在为同学们提供较为全面和专业的中国美术史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力求让同学们了解常见的美术史研究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尝试有效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课堂和书本所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融会贯通,激发艺术灵感和创造力。 参与本课程的学生为我校造型学科基础部、中国画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大一新生,共余人。本次展览主要呈现的是年与年的教学成果,展出的是两届同学完成的课程作业,共80多件优秀作品。该课程作业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30%,作业命题时兼顾到不同院系学生的专业特长。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任课教师据以考察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中国美术史背后的故事,知晓基本的学术规范,培养学术研究的兴趣,滋生人文社会的情怀。 教师寄语 “教学相长,开卷有益。在读书中进步,读史中成长,读图中升华。”——黄小峰 “美院的校园很小,美术史的世界却很大。希望通过课程讲授与师生互动,能帮助同学们跨进美术史的大门,去寻找触动人心的画面,去看见古往今来的美好。”——耿朔 “近现代美术史是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关键环节,对历史复杂性的正视和宽容是我们对其进行理解的前提。”——于帆 “正心修身,意诚笃行。”——戴裕洲 “当老师最开心的事:我讲的,你懂了;更开心的事:没讲的,你做了。”——赵伟 作品分享 年作业题目 请根据《中国美术史》课上所学及课下思考,为汉代甘泉宫设计一件或一组作品,使之既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又能兼顾文化的传承。具体要求: 1.用隶书或楷书标注作品名称 2.绘制作品 3.阐明设计思路(需要按步骤表明主要设计思路,包括应用了哪些古代文化艺术元素,特别是创新部分。不超过字。 4.标注1-5部(或篇)参考文献,需要有作者、篇目、出版社(或杂志名)、出版年等信息。 造型学科基础部曾冯璇 鎏金铜制五帝像/密匣组像 设计思路:以五帝形象设计的青铜鎏金塑像,实为藏匿密函的密匣。 造型学科基础部董含 卷云花鸟被中香囊 设计思路:“被中香囊”呈球形,除花鸟纹饰外还加入了汉代常见的云雷纹和卷云纹。 造型学科基础部冯嫣 云气车 设计思路:以汉代马车造型为基础,结合建鼓华盖造型,装饰云气纹,具有娱神和祭祀之用。 设计学院徐泓幸 博山漆红炉 设计思路:以汉代博山炉和仙山信仰为设计灵感。 设计学院徐泠岚 必需之物——汉代甘泉宫卫生设施设计 设计思路:以文献记载的汉代卫生设施,虎子、溷、坐式厕为灵感设计了汉代人的厕所。 中国画学院杨名扬 舞乐双凤漆木屏风 设计思路:为宫殿设计的屏风,采用了帝王宴乐图、龙凤呈祥纹样为主体设计。 城市设计学院杨安卓 红木雕云兽纹内方外圆案 设计思路:圆桌与方桌的结合具有复古感,凤鸟纹和云纹则暗示了仙境,当人伏案其上则有“天人合一”之感。 城市设计学院董乔予 甘泉宫瓦当 设计思路:以龙、凤、鱼、虎传统纹样为瓦当主题,从形象上做了适合现今审美的改变。 建筑学院李响 醴洛图 设计思路:这是一套可以展开的明信片,作品主体由9种汉代瓦当纹样构成,以九宫格的排列方法分布,伴随不同的展开次序呈现不同的图案。 建筑学院刘煜潇 龙凤六博棋棋案(具)一套 设计思路:借鉴战国青铜器的造型和错金银工艺,为甘泉宫设计的一套棋案。行棋以九循环,表示天道相通,阴阳相合。 年作业题目 生与死,是人类所要面对的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或快或慢地回答这一命题,而生命的意义便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传递、流淌,既可如夏花之灿烂,又可似秋叶之静美。下面,请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以及对《中国美术史》中诸多出土或传世文物的理解,为自己逝去的祖辈或亲人设计一件纪念性作品,具体要求: 1.用篆书和楷书两种书体标明作品名字 2.制作图像 3.附作品说明文字(不多于字,需阐明逝者与自己的关系以及相关设计思路) 4.不另附其他纸张。请根据卷面大小合理布局。 造型学科基础部眭艺胧 凤鸟破笼飞天炉 设计思路:我将这只凤鸟比做我的曾外祖母,祝愿她来生能像凤鸟破笼重生,活出精彩不被他人困笼的人生。其中太阳和云彩代表光明人生,山和笼子代表了世俗的压迫。 造型学科基础部朱奕泓 讲三国的外公 设计思路:外公喜欢讲三国演义,他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就是曹操。所以我设计使曹操的形象从书中跃然升起,除翻书的手之外并无他人在场,则是暗示外公已经消失,只剩下他的故事。 设计学院郭雨琦 传承 设计思路:泱泱华夏,千年文明,这不是一瞬间的故事,而是一个漫长行进的过程,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组画。在这里,我们逝去的祖辈或亲人即我们的华夏之祖,他们虽已逝去,但他幻以文物方式流传的精神使他们虽死犹生。 设计学院啸宇 恒 设计思路:“绝对死亡”这个概念引起过我许多思考,一个人的绝对死亡不仅是肉体的死亡,更是灵魂的死亡。如果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人记得你存在过,那你才是真正的死亡。 中国画学院张绮睿 豪华摇钱树疯狂麻将 设计思路:摇钱树这种器物寄托了汉代富贵之人对死后世界的寄托。麻将是四川人难以割舍的娱乐项目,将摇钱树的元素融入麻将设计,既是四川独一无二的特色,又祝福各位手气超常。 建筑学院王诗睿 绵绵 设计思路:此作品为篆刻印章,取名“绵绵“代表生生不息之意。生与死的距离,我与我的祖辈们的距离,都由一个简单却深厚的“王”姓所连结,延续不断。一取自瓷器常用的瓜瓞延绵图案中的瓜连藤蔓枝叶,有繁衍不息之寓意。花纹二则是丝瓜抽象与果实,有连结之意.我家庭的族谱十分庞大,因此作一纪念全族的作品。我们之间的连结如丝一般,虽最远却又最缠绵。 建筑学院吴雅瑄 玄武莲云雷纹鳌底方壶 设计思路:该壶以曲线之美寓祖父之温和可亲。下方底座方正彰显祖父坚毅刚正,四边以鳌为底。象征祖父壮年之时以坚实臂膀负六口之家。壶下巨鳌,立四角、负壶身,诉说祖父顶天立地之形象。 实验艺术学院陈钊瑜 被遗忘的故事 设计思路:我祖奶奶在16岁时嫁给了我祖爷,然而我祖爷在一年后便去了印尼的加里曼丹岛,也就是所谓的下南洋,自此便再也没有回来。我祖奶奶为此守了一辈子的活寡,直到岁去世,这也是福建地区许多祖辈的故事。因此我想做一个魂瓶式的漂流瓶,里面写上关于我祖奶奶的故事。只要人们记住她的故事,她便是永生了,兴许大海那头的祖爷也能看见。 相关推荐 活动回顾 有人文的美丽: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学术讲座展开幕式成功举行 央美思政课程建设 考古学概论 精彩回顾 人文大讲堂第期 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