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做好茶 “禅茶一味”,恐怕是张贴最广的有关茶的书法字幅了,几乎每一个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茶是什么?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不过两个动作:拿起、放下。 人遇不快,喜欢借酒消愁,岂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而在一盏茶的拿起与放下之间,却能看清几多人世间的分寸。 它让人静心定思,心境纯澈,这便是茶。禅是什么?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凝神静坐,消除一切杂念妄想,获得一种智慧。 当心灵变得博大,便能恬淡安静,犹如倒空了的茶杯,空灵无物。 喝茶与“禅”的组合,总会让人感觉有点玄玄妙妙,高深莫测,似乎自己眼前的这杯茶好像也更“高端”了。 然而,什么才是“禅茶一味”呢?1 中国是世界茶叶发源地,也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质,受到了宗教体系的青睐。而与宗教的相结合,反过来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无形当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与宗教这两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文化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正,清,和,雅”,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些朴素的情感。 2 茶与宗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修行之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在道家看来,饮茶可以帮助升清降浊、轻身换骨,是最自然的养生好方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后来,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宗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的共通之处。 禅茶一味,其实就是通过品茶领悟生活,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修为。 一曰“苦”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 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这也是人生哲理。 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现代修为中的主要修为,只有“静”下浮躁的、不安定的心,才能真正的品出茶的味道、生活的味道。 佛教也主静,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茶道的本质就是从微小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人生哲理。 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曰“放”佛教修行强调“放下”,即所谓“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真性情。3 “禅茶一味”的两层含义第一层:本来就有。茶虽然有一千多种,但其实都是一个叶子而来。茶的汤色、滋味、香气有几十种之别,都是茶自身所带的,并不是外来的。高明的制茶师傅根据其特点,利用工艺的差别,将其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成就一杯好茶。你能说,这不是禅吗? 第二层:知行合一。中国的禅宗,是工夫与见地并重,注重身心行为的实证。茶是什么味道,要自己喝了才知道,别人也不能替代。也有人这样形容茶与禅: 遇水舍已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其实,不论对“禅茶一味”的解读如何,茶总是最朴实的…… 欢迎写留言评论 点好看分享 长按下图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