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本文由星球研究所授权发布 天山 从来不是一座山峰 正所谓 (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 “天山雪云常不开 千峰万岭雪崔嵬” 它以千峰万岭横亘西域 东西逶迤千米 山势雄伟 是全球屈指可数的超级山脉 (俯瞰天山山脉,图片来源 NASA,请横屏观看)▼ 天山 又从来不是一条山脉 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 三列山脉分列南北 构成了一组大型山系 山系规模巨大 在新疆中央虎踞龙盘 堪称西域轴心 (天山位置,制图 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然而 山峰也好 山脉、山系也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天山甚至不止是山 正所谓 (李白《关山月》)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它以天为名 与日月同辉 华夏神话、武林玄幻 无不以天山为神圣所在 它早已超越了自然界 成为中国人心目的神山 (月下天山,图片来源 NASA)▼ 天山 为何地位如此重要? 千万年来 这里水汽汇聚、生态繁盛、文明交融 如同一条巨大的走廊 横亘东西、连通一切 01 山脉走廊 在组成天山山脉的三大山链 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中 尤以南天山最为高耸 主峰托木尔峰海拔米 亦为天山山脉的最高点 (从阿克苏方向看托木尔峰,摄影师 宋文君,请横屏观看)▼ 与之遥相呼应的第二高峰 汗腾格里峰 海拔也达到米 (遥望汗腾格里峰,摄影师 小强先森)▼ 两峰并立 坐镇南天山中央 由此向东山势一路下降 至最东侧的库鲁克塔格山时 海拔仅剩-米 高差不足米 俨然一片丘陵地带 (库鲁克塔格山,摄影师 文兴华)▼ 北天山分为两段 其西段的依连哈比尔尕(gǎ)山群峰竞秀 (依连哈比尔尕山,摄影师 陈剑峰)▼ 东段主峰博格达峰 海拔米 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神山 受到周边各民族的祭拜 (博格达峰,“博格达”在蒙古语中意为“神灵”,摄影师 钟跃)▼ 南、北天山高耸挺拔 相较之下 中天山就没那么巍峨了 这里平均海拔仅有0米 山势平缓、山顶浑圆 (乌鲁木齐南郊,中天山东段,摄影师 叶长春)▼ 南、北、中三列山脉依次排列 构成了天山的主体 而在高山的夹缝中 又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山间盆地 有的海拔可达余米 远超过泰山山巅 (尤尔都斯盆地内,摄影师 王汉冰)▼ 有的则极为低矮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的艾丁湖 甚至以-.43米的“负海拔” 成为中国陆地的最低点 (以上数据为湖面海拔;下图为新疆哈密盆地南沙窝雅丹地貌,摄影师 鲁全国)▼ 盆地与山脉交织错落 构成了天山错综复杂的盆山体系 令其南北平均宽度达千米 (拜城盆地远望天山,摄影师 文兴华)▼ 至此 一座横贯东西的大走廊已落成 接下来该轮到主角们登场了 02 水汽走廊 天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太平洋的水汽鞭长莫及 正所谓 (出自唐王之涣《凉州词》)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脉东侧 吐鲁番盆地干燥而炎热 如同火焰炙烤大地 (吐鲁番库姆塔格沙漠与火焰山遥相呼应,摄影师 鲁全国)▼ 而在南侧 青藏高原犹如屏障 拦截了自印度洋北上的暖湿空气 于是在塔里木盆地中 催生了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里终年干旱 年均降水量不超过毫米 最低记录只有约5毫米 (缺水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图为天山南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请横屏观看)▼ 这样看来 地处干旱之极的天山 基本算是”与水无缘“了 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天山位于中纬度地区 常年盛行西风 气流途经一马平川的中亚草原 到达天山附近之时 仍保有大量水汽 一条由西向东的水汽走廊就此形成 (天山地区主要水汽来源,及冰川、水系分布示意图,制图 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水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里的环境 天山面积仅占新疆的16% 年降水量却接近全疆的一半 丰沛的降雨汇聚成流 在近乎垂直的谷壁上 留下密密匝匝的沟壑 (独山子大峡谷,摄影师 张自荣)▼ 或在大地上划出一道道 张牙舞爪的“纹理” (河流在地表形成的冲沟,远方为喀班巴依峰,摄影师 文兴华)▼ 在流水的长期侵蚀下 沟谷逐渐拓宽、加深 最终形成壮观的峡谷地貌 著名的安集海大峡谷 仿佛大地的裂痕 (色彩斑斓的安集海大峡谷,摄影师 何小清)▼ 奥依塔克丹霞附近 红色的地层被切割 成了一片血色的汪洋 (奥依塔克彩丘地貌,摄影师 小强先森)▼ 冲出山区后 则在山前平原上 形成巨大的冲积扇 (河流在山前形成的冲积扇,摄影师 李含军)▼ 而在高山之巅 水汽凝结形成雪花飘落 冬季天山最多可积雪亿立方米 遥望之处一片雪山雪海 (天山和静县内达楞达坂附近山脉积雪,摄影师 文兴华,请横屏观看)▼ 积雪不断压实 则形成大量冰川 仅中国境内山段 就有大小冰川条 尤以托木尔-汗腾格里一带数量最多 堪称天山冰川的大本营 (以上数据来自第二次冰川编目;下图为汗腾格里峰下的冰川,摄影师 李翔)▼ 天山东段冰川作用较弱 但在博格达峰周围 每一条冰川都不失惊艳 (博格达山的冰川形成的冰洞,摄影师 厚汝轩)▼ 冰川作为固体水库 孕育了新疆境内超过条河流 其中西部的伊犁河流域 支流众多、河网密布 是全疆最为湿润的地区 (伊犁河谷,摄影师 刘辰)▼ 而中部的开都河 在山间盆地中蜿蜒曲折 (开都河,摄影师 陈剑峰)▼ 它一路兜兜转转 最终汇入博斯腾湖 形成了天山最大的淡水湖 (博斯腾湖,摄影师 王汉冰)▼ 而天山最知名的高原湖泊 莫过于海拔.9米的赛里木湖 溪流自周围的高山上汇聚至此 让其水位至今仍在上涨 (赛里木湖,摄影师 沉默的剑心)▼ 闻名遐迩的天池 点缀在博格达山北坡 万年前的冰川向山顶退却 留下了这颗明珠 (天山天池,摄影师 吕威)▼ 尽管位于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天山却在此架起了一条水的走廊 而有水的地方 就有生命 03 生命走廊 山河在这里搭好舞台 生命才是舞台上的主角 植被首先登场 它们从南北两侧山前的平原 开始“围攻”天山 海拔米以下的起始地带是荒漠带 生长着低矮的灌木 (天山北侧木垒县鸣沙山的沙漠植被,摄影师 李学亮)▼ 但穿越荒漠的河流 却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塔里木河缓缓流过之处 是40余万亩的轮台胡杨林 (河边的轮台胡杨,摄影师 姚璐)▼ 继续向上 到达海拔米以上 就进入了山地草原带 这里的牧草优质 是最主要的牧场 (昭苏草原,摄影师 刘辰)▼ 海拔持续升高 山地针叶林逐渐占领地表 不同于中国东部的“百花齐放” 天山的森林几乎由同一种树组成 即雪岭云杉 (雪岭云杉林,摄影师 秦建)▼ 雪岭云杉高大挺拔 如剑指苍穹 从天山南脉直到哈密 东西绵延余千米 形成一片浩瀚的绿海 (喀拉峻雪岭云杉林,摄影师 Donkey达达,请横屏观看)▼ 偶尔草原稍占上风 与森林交错分布 成为“花斑森林” (新疆和静县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森林与草原交替形成所谓的“花斑森林”,摄影师 王汉冰)▼ 高大而深邃的雪岭云杉林也许过于肃穆 大自然又为天山安排了更多的色彩 在湿润温和的伊犁河谷 野苹果、野杏、野核桃竞相绽放 宛若云霞 (伊犁杏花,摄影师 姚璐)▼ 而海拔升高至-0米处 便进入了亚高山、高山草甸地带 这里的花草相映成趣 组成了天山最美的草原 (喀拉峻草原,摄影师 万瑞)▼ 其中以喀拉峻草原 山坡曲线最为柔美 宛如美人后背 (喀拉峻“人体草原”,摄影师 刘辰)▼ 自高山草原继续向上行进 植被逐渐稀疏 只剩下少量高山植被 和经年不化的积雪 传说中的天山雪莲 便在此盛放 (博格达峰下的天山雪莲,摄影师 厚汝轩)▼ 荒漠、草原、森林、草甸 丰富多彩的植被 在垂直方向上依次展布 赋予了天山纷繁的色彩 (天山地区植被的分布示意图,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数量众多的动物 在这里繁衍生息 著名的巴音布鲁克湿地 聚集了余只野天鹅 是全国最大的天鹅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天鹅,摄影师 王警)▼ 雪豹、猞猁、赤狐、高山雪鸡等 都能在这里寻得一方天地 (巴音布鲁克的赤狐,摄影师 文兴华)▼ 生命在天山这条走廊上来来去去 而其中最精彩的表演则来自人类 一条文明的走廊即将诞生 04 文明走廊 千万年来 人类在天山南北开疆拓土 三条大道沟通东西 数条小路连接南北 形成一套庞大复杂的通道系统 (天山走廊包含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道路,形成路网,制图 巩向杰/星球研究所,请横屏观看)▼ 西汉时期 为联合大月氏、乌孙等国 共同抵抗匈奴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首先打通的便是天山南道 它也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由敦煌出玉门关,一路西行;下图为玉门关遗址,摄影师 唐小六)▼ 天山南道一路向西 毗邻库姆塔格和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 一路上风沙漫天、水源稀缺 (库姆塔格沙漠,摄影师 水冬青)▼ 为避开沙漠 古人又开辟了大海道 连通玉门关和吐鲁番盆地 东方的公主曾沿此路远嫁乌孙 大宛的骏马也经由此路抵达长安 (新疆哈密一碗泉驿遗址,摄影师 鲁全国)▼ 此外 还有天山北道和天山中道 一路沿着草原或河道行进 在唐朝时 一度是连通西域的主要道路 诗仙李白也曾写下诗句 (出自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实际上 早在“丝绸之路”诞生前 这一带就已为游牧民族所用 并与蒙古、中亚的草原道路相通 在漫长的岁月里 东西方人种在此相遇、融合 如今 只有不起眼的土墩和石像 述说着他们的文明 (草原石人,摄影师 赖宇宁)▼ 三条大路打通西域 也打通了东西方的交流 大陆两端由此连为一体 中国的丝绸被送往地中海 西方的芝麻、胡椒等 则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 (在更早之前,小麦也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国,下图为收割后的麦田,摄影师 赖宇宁)▼ 随着东西贸易如火如荼 来自西域的文化和宗教 也经由这些道路传入中国 其中 龟兹以佛教立国 是当时佛教东传的重心 源自印度的石窟壁画、造像艺术 在这里被发扬光大 如今在其遗址附近 尚存千佛洞余个 占全疆的80%以上 (天山一带主要千佛洞分布,制图 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克孜尔千佛洞外 曾来此修行的鸠摩罗什的塑像 依然静静矗立 (克孜尔千佛洞,摄影师 方托马斯)▼ 佛窟文化随西域高僧东传 广泛分布于天山南北 (火焰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摄影师 李文博)▼ 进而从敦煌的莫高窟 到麦积山、云冈、龙门石窟 一条长长的宗教走廊逐渐形成 (龙门石窟,摄影师 李文博)▼ 而东方的僧侣亦由此西行 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 均通过天山走廊走向印度 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 甚至塑造了整个东亚的文明形态 到了明清时代 伊斯兰教再次沿着同一条走廊 从西到东传入中国 造型独特的伊斯兰建筑 就是其传播路上的脚印 (香妃衣冠冢,摄影师 方托马斯)▼ 骏马香车 歌伎乐舞 古卷青灯 西域的一切曾令古人痴迷 在今天仍旧有着无穷的魅力 除了作为东西交流的通道 天山亦是两种文明的分界线 北麓和山中盆地内 分布着大片的草原 养育了马背上的游牧民族 南麓则多为沙漠 在星星点点的绿洲中 诞生了众多以农耕为生的城邦小国 (哈密市的五堡乡,是一片被戈壁包围的绿洲,绿洲内有拉甫却克古城,为汉唐时期城址,摄影师 陈剑峰)▼ 游牧者与农耕者 在天山两侧斗争、融合 从而有了穿越天山的数条南北古道 博格达山附近 车师古道穿山越岭 山北的匈奴王庭、山南的汉人势力 曾在此长期对峙拉锯 古道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血战 (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遗址,摄影师 李学亮)▼ 此外 还有白水涧、乌骨等南北古道 如今它们大多已经了无痕迹 (车师古道,摄影师 在远方的阿伦)▼ 天山中、西段山脉高耸 加上大量冰川、积雪 让穿越这里的道路危机四伏 其中最为险峻的夏特古道 一路途经高耸的雪峰脚下 (夏特古道,摄影师 李文博)▼ 与之相邻的乌孙古道 则在高山的积雪中蜿蜒前行 (乌孙古道,摄影师 刘灵波)▼ 天山走廊在斗争中诞生 却又在斗争中消亡 当满清帝国建立新疆省时 民族间的战事终于尘埃落定 但外面的世界早已改天换地 随着西方帝国的崛起 海洋贸易时代来临 丝绸之路逐渐走向了衰落 天山走廊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唯有沿途的古堡烽燧 见证着或繁花似锦、或金戈铁马的往昔 (新疆哈密墩墩山烽燧,摄影师 鲁全国)▼ 05 大路通天山 然而 天山并没有被历史遗忘 经历了百年的沉寂后 从20世纪中叶开始 日益先进的交通方式 正在重构天山走廊 -的十年间 兰新铁路全线贯通 成为新中国的一条东西大动脉 年在这条线路上开通的兰新高铁 则是新一轮时代速度的见证 (兰新铁路,摄影师 郑斐元)▼ 连接吐鲁番与库尔勒的南疆铁路 成为沟通天山东西的重要干线 所过之处正是曾经的天山南道 (南疆铁路奎先达坂的乌斯特展线,摄影师 王天成)▼ 铁路快速而便捷 公路同样四通八达 (天山附近的主要公路,制图 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从上海直达伊犁的国道 是最早的现代化天山公路 一路经哈密、乌鲁木齐到达伊犁 俨然是现代版的天山北道 (连霍高速和国道火焰山段,摄影师 李保民)▼ 国道乌喀公路 则沿着天山南道 在山脉与沙漠中穿行 (国道沿线,摄影师 宋文君)▼ 国道从伊宁出发 一路穿越山间盆地 所经过的正是天山中道 (国道巩乃斯段,摄影师 文兴华)▼ -近十年间 从山北的独山子到山南的库车 解放军筑路部队劈山开路 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独库公路 公路里程的一半多 均为海拔米以上的高山 (独库公路,摄影师 厚汝轩)▼ 曾经走在路上的驼队马帮 已然被现代化交通代替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 天山走廊作为沿途重要节点 将在这个崭新的时代 重新焕发光彩 科技、财富、文明 将再次在这里交流融通 未来 大路依旧出天山 (天山道路艰险,开路人精神永存;下图为穿越天山的独库公路及周边景观带示意,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创作团队 编辑:桢公子 图编:刘白任炳旭 设计:张靖 地图:巩向杰 审校:王昆风沉郁 P.S.本文主要参考文献:胡汝骥《中国天山自然地理》,满苏尔·沙比提《新疆地理》,黄剑华《西域丝路文明》,黄秀芳《丝绸之路》,刘彦群《新疆交通》等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