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图片来自网络

摄影马克·吕布

壹读

今天上午,在湖北十堰出现了男子持刀闯入校园致3死6伤的惨案。持刀砍学生的暴力犯罪,近年来已经见得太多了。

壹读君翻检了一下近年的相关新闻:三个月前的湖北麻城,就有男子手持菜刀砍伤8名小学生。年的广西贵港和河南光山,皆发生砍杀儿童事件。年,从3月23日福建南平杀童案件到5月12日陕西南郑砍杀幼儿案件,至少发生了六起屠杀,目标全是低龄儿童。

这样密集的犯罪,而且类型完全一致,若说是世界的巧合,鬼都不信。当一个犯罪案件被刊登到报纸杂志,或者在网上传播时,会明显引起其他潜在犯罪者的效仿吗?

今天,壹读君就来聊一聊“模仿犯罪”。

实习壹读君

董苏豪

开膛手杰克以来,模仿犯罪盛行已久

《名侦探柯南》里的犯罪,都在挖空心思,想要搞出独特个人风格的犯罪招数。但实际上,这只是侦探类文艺作品里的想象。按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社会模仿效应”,人类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对犯罪行为的学习也不例外。面对轰动的已有犯罪手法,仅仅需要提供样本就可以无师自通。

最著名的模仿犯罪,恐怕就是年的开膛手杰克案件。在其行凶手法被媒体大肆渲染期间,又出现了数十起相似案件,从此,模仿犯罪声名鹊起。

自从有新闻报道以来,每期报纸或杂志的社会版面,简直可以成为一部犯罪百科全书。记者们细致入微的故事描写,几乎是为潜在犯罪者量身定做。

19世纪大众传媒在法国兴起后,法国犯罪率大量上升。20世纪电影与电视兴起的时代,美国社会涌现出大量暴力犯罪行为。

即便跟犯罪无关,对暴力的展现也会引发犯罪率的波动。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斯对年到年间重量级拳击冠军赛的详细分析,晚间报道的重量级拳击冠军赛能够明显地提高美国的凶杀率。

犯罪模仿者和被模仿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当黑人拳击手输了一场比赛时,随后十天内年轻黑人的凶杀死亡率便会显著增加。相反,当白人拳击手输了时,随后十天内则有更多的年轻白人被杀害。

犯罪手法就如同流感病毒一样流行,而当模仿一旦发生,就会导致某类犯罪案件在较短时间内急速上涨,进而引发社会恐慌。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年科罗拉多里特顿发生两个高中学生进行血腥屠杀的事件后,警察部门就报告了二十余起来自问题学生的威胁、计划或企图。

模仿犯是怎样诞生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心理问题,看了砍人报道就要跑出去砍人的。“砍人报道”,只是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模仿火种。

按犯罪学家杰弗里?罗斯的说法:“当下发生的事情具有暗示的力量。对于有某种挫折感或者是想要算什么账的人来说,当他们听说别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会让他们变得大胆。”

壹读君发现,最近几年密集发生的本土血案里,罪犯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据报道显示,他们大部分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家庭情况较差,在工作或生活中都遭遇了挫折。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着心理上的扭曲。几起校园血案的制造者,他们或者有着厌世抑郁的情绪,或者因身体上的痛苦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一个报道、传说、故事、或电影,就是他们将犯罪从脑海带入现实的催化剂。

到了现在的新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扩散更快更广,犯罪模本有了极佳的流传平台。年,福建南平校园砍杀事件,带动全国五省发生模仿潮流,其中的时间间隔甚至还不足一个月。

媒体对罪案的描述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使潜在有犯罪心态的人更加确认犯罪的合理性,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暴力内容肆无忌惮地出现杂报道中时。按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说法:“传媒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

遏制“模仿犯罪”,不报道就行了?

心理学家塔尔德于年提出了以下模仿法则:距离法则,人与人的距离愈近,模仿性愈强;自上至下法则,低劣者模仿优越者,下层人物模仿上层人物,农民模仿贵族,小城镇和农村模仿城市;插入法则,两种对立的风气同时流行,一种风气可以代替另一种风气,旧的方式一衰退,新的方式随即上升。

这是否说明,如果我们改变风气,是否也可以改变潜在犯罪者模仿的方向?在一个积累了大量矛盾的社会,这种风气的改变似乎非常关键。据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62%的中国网民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高于全球41%的平均比例。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报道中提供的大量反面教材,可以强化罪犯的犯罪心理。

这种风气的形成,一些学者归咎于媒体的过度报道。仿佛都怪媒体报道,才导致了犯罪和模仿的发生。

但心理学家则有不同的意见,他们相信,那些潜在的犯罪者对媒体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