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访惠聚”驻村工作持续接力开展,全区驻村(社区)工作队聚焦总目标,全力维护农牧区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倡导现代文明新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广大农牧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35期,这里有5个“心意”连连的村庄,等你来看。 乌兰尕扎尔村:美丽乡村蝶变“三部曲” 初夏时节,走进和静县哈尔莫敦镇乌兰尕扎尔村,一个绿荫如画、整洁秀美的村庄让人心旷神怡。乌兰尕扎尔,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土地。对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这两年发生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舒适房,用上了环保厕……在巴州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中华财险巴州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如今,乌兰尕扎尔村呈现出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人文魅力有力彰显、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喜人局面,奏响了美丽和谐三部曲。 红色堡垒吹响“奋进曲”多年来,作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乌兰尕扎尔村一直是县上、乃至州上的“老大难”问题,带着坚定决心,工作队在驻村伊始就盯准了靶心。 为了激活“末梢神经”,工作队从党、团、妇组织入手,“面对面”带、“手把手”教,实行工作队、村“两委”、村组骨干齐抓共管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半小时服务圈,切实解决村民备耕、劳动力不足、就业、医疗等生产生活困难件。工作队协助村党总支定计划、选苗子、抓培训、压担子,为村“两委”班子储备人才,制定《村组骨干职责》,全面实行“金种子”工程,全村选配村组骨干54人,新发展党员9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1人,后备干部11人。探索实行长效考评工作机制,创建每周工作清单在村委会大门口公示,积极推行“十分钟”微党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一系列举措让村“两委”和小组骨干强起来了,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抓实干、共管共治,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村里的角角落落都遍布工作队带着村组骨干服务群众的足迹,通过“红色细胞”增活力、“红色服务”争先锋,切实筑牢了“红色堡垒”。 “现在村里升国旗既整齐又规范,村组干部参与村里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服务群众的意识特别强,大家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村党支部书记赵国军动情地说。 美好环境唱响“幸福歌”整齐、干净、有序、明亮、美丽……这是每个人第一次来乌兰尕扎尔村的感觉。从进入村口开始,宽敞干净的主干道、笔直树立的路灯、苍翠茂盛的林带、错落有致的房屋、迎风飘扬的红旗,无不给访客提示着这座小村落的与众不同。 “曾经的村庄,道路泥泞、房屋破败、牛羊乱跑的脏乱景象随处可见。现在村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村民韩新萍说。 变化,源自于行动。年以来,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投资万元推动农村饮水安全管网扩建项目落地,让村民喝上了自来水,一举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群众的饮用水问题。同时,工作队针对整体村落布局凌乱的问题,按照整体规划、逐步推进整治措施,对套危旧房进行拆除建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切实增强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工作队先后开展“厕所革命”“管线革命”“围墙革命”“垃圾革命”等提升乡村颜值,并在全村种植观赏类植物2万余株,架设路灯余盏,实施美化亮化工程。 “感觉一眨眼,村里的路就宽了起来,房子就整齐崭新了,到了晚上整个村子里亮堂堂的,邻村的亲戚都很羡慕我们呢!”在村里生活了70多年的阿拉努汗·塔西说,村庄建设带来了新气象,更让村民的腰直了起来,笑容灿烂了起来。 文明新风奏响“文化乐”村民再热古丽·艾拜手头有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着她一周的生产生活,升国旗、农牧民夜校、环境卫生打扫、远程教育学习、周末亲子课堂……上面的内容满满当当,听说州上要来专家开展就业辅导,她打算去好好听听,谋划着外出打工挣钱。 乌兰尕扎尔村的村民们和再热古丽一样,过上了“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笔头”“大手牵小手,数代同进课堂”的生活。 “学习知识,学习现代文明,不仅仅是引领群众思想的钥匙,更是引领群众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生活的‘敲门砖’。”工作队员陶奎说。年以来,在工作队的组织下,全村累计举办各类学习教育培训0余场,群众每周受教育时间达5小时以上,转移就业人以上。成立养驴专业合作社、林果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民”的致富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就业和合作社分红增加农民收入,人均增收0元以上,强村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面子”美更要“里子”实。工作队不仅重视美化环境,也注重乡村文化的打造,引导村里的小伙儿、姑娘们组建了篮球队、歌舞队、乐队,村里的民俗文化广场成了大舞台,经常开展唱红歌、民族团结一家亲、歌舞演出等文艺表演活动。一支由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四个民族的20名农民组成的东方红草根乐队用多种民族乐器合奏的《东方红》,道出了乌兰尕扎尔村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心声,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乡村蝶变美如画,和谐幸福笑开颜。如今,乌兰尕扎尔村已经由一个“软弱涣散村”“经济空壳村”,一跃成为全县组织强、堡垒坚的“先进村”,这里既是美丽的田园,更是心灵的家园,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巴州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中华财险巴州分公司驻和静县哈尔莫敦镇乌兰尕扎尔村工作队供稿) 农二三队:美丽宜居“后花园” 红房坐落鲜花中,绿树摇曳流水旁;金黄麦浪袭人面,谷穗天花醉人香;儿童嬉戏乐开花,老翁笑语团结情;干群奋力创佳绩,倾力描绘新村容。巩留县良繁场农二三队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伊犁州经信委驻巩留县良繁场农二三队工作队与队“两委”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县城“后花园”,提高职工幸福指数,尽享舒适、惬意生活。 乡村“美容师”靓丽“后花园”“出门就是柏油路,喝的都是自来水,做饭拧开天然气,逛街抬脚进县城,办事大厅啥都办,生活真是方便。”正在院子里侍弄菜园的美丽庭院示范户牛守亭笑容满面地说。花儿含苞欲放,蔬菜长势喜人,牛守亭的笑声很是爽朗。 环境卫生是“后花园”的底色。近年来,农二三队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水电路户户通,颓墙全部修葺一新,防渗渠笔直通畅。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让队里80%的职工住上了新房,同时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多次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消除卫生死角,动员职工门前栽花栽树、院内种菜,安装街道太阳能路灯,小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各项设施日趋完善。 “卫生死角不能留,污水污物不能有,白色污染不能要,烟头纸屑不能见。”在每周集中开展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网格长们都会对职工提出这样的要求。为美化环境,农二三队制定奖惩措施,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积分管理,提高职工投入建设美丽家园积极性。 “两个月来,我又得了8个积分,已经有分了,这周升国旗仪式上,还受到了表扬,给我发了新扫把。”热依木江·沙德尔每次参加队里卫生大扫除都十分积极,还督促邻居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 如今,职工们争当美丽乡村“美容师”,你在门前栽树,我在门前栽花;你把杂草除干净,我围起好看的篱笆;你在庭院种上各色花,我搭起绿色葡萄架。家家门前花团锦簇,绿意盎然,舒适宜人。 发展“经济师”富裕“后花园”为加快职工增收致富,农二三队积极引导职工调优种植业结构,做大做强农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职工发展服务业。 工作队与队“两委”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化发展农牧业。今年,队里以每亩元的价格将亩地流转给糯玉米食品加工企业,又把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70人的劳务队。职工王成林乐呵呵地说:“我以前种地,一年到头忙活下来一亩地也就收入块钱,将土地流转出去后,不用操心,一亩地就净收块钱,上个月我出去打工,又挣了块钱呢!” 在工作队与队“两委”帮助下,职工周健康和陈新华在年大胆尝试养殖了9只鸵鸟,到出栏时一只市场价就达1万余元。尝到甜头的他俩,谋划着扩大养殖规模,却因缺少场地而犯了愁。了解到周健康和陈新华的发展困境后,工作队与队“两委”积极帮助他们流转土地15亩,用于扩大养殖厂,并鼓励队里其他职工参与养殖。今年6月,他俩又引进0只鸵鸟,并带动其他村民参与其中。 农二三队依托靠近县城的地缘优势,引导职工开店创业,美容店、服装店、餐厅日渐多了起来,带动当地50余人就业。职工们还自发组建家政公司,余人进城务工,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民生“管理师”幸福“后花园”“老百姓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一定要当好‘管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在网格长会议上,农二三队党支部书记牛晓聪说。 农二三队实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服务,把全队划分为十个网格,设网格长、联户长,做到巷巷有人管理、户户有人服务,每周六召开联户长会议,听民意、解民忧。从邻里纠纷、孩子上学、养老保险、低保发放、政策宣讲,到增收途径、村庄美化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都在网格内的联户长会议上商议,网格长将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提交到队里的研判会上研究决定,并通过联户长及时反馈给职工,做到上下畅通,快捷办结。 职工反映庭院浇不上水,队里及时筹集资金全部修建了防渗渠;职工反映有些地方坑洼不平,队里想方设法修补了柏油路;职工反映自来水流量小,队里立即增加了水压……一件件民生事得以落实,汇聚起了农二三队强大凝聚力、向心力。 如今的农二三队,环境美丽宜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鼓乐喧天,歌声悠长;团结一心,幸福满满,展示着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伊犁州经信委驻巩留县良繁场农二三队工作队供稿) 玉斯屯克墩克什拉克村:“上上村”的新蓝图 村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村内“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玉斯屯克墩克什拉克村依阿克苏河而立,维吾尔语意为“上上村”,因其位于河流上游且位置较高而得名。近年来,在阿瓦提县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绘制着“上上村”的新蓝图。 “双美”工程增了乡村韵味“这还是玉斯屯克墩克什拉克村吗?简直不可思议!”望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道路两旁齐刷刷的太阳能路灯,在外求学的努尔曼古丽·玉吉提刚一进村,便发出感慨。回想当初离开村时,道路两旁坑洼不平,垃圾随处可见,庭院里杂乱无章……现如今,一切都不一样了,处处透着一股宜人的气息。 近年来,工作队与村“两委”大力推行环境美、心灵美的“双美工程”,从改变村级阵地周边环境到整治村民房前屋后庭院卫生,从把村级阵地打造成为花园式、开放式的公共场地,到把村民庭院创建成为“农家乐”的代名词,严格每周检查评选流程,对“最美家庭”进行表彰,以环境美带动心灵美,使玉斯屯克墩克什拉克村由内而外大变样。 “我每天晚上都会在村子里走走转转,看着村子一天天变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越活越精神。”72岁的村民吾斯曼江·买买提说起村里的变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盘活经济富了闲暇时光为摘掉“穷”帽子,彻底走出村级财务入不敷出的困境,工作队与村“两委”多次探讨“富村大计”,最终确定在挖掘现有资源潜力、推进村级内生动力上下功夫。 工作队结合实际,与村“两委”班子重新规划整合集体房屋,盘活闲置门面,以先收益后交租的形式,鼓励村里的青年致富带头人开办村级小夜市,吸纳村民加入夜市经营烧烤、凉粉、面肺子等小吃。在给村级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为村民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借着农民土地承包重新确权的时机,工作队指导村“两委”对确权后多出的土地,统一对外承包。“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丈量土地必须要精准。”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国纯说,为了避免矛盾纠纷,确权时邀请村民参与实测、监督,反复测量,直到双方满意为止。经确权,认定余亩土地为集体土地,按照就近原则,根据村民意愿承包后,为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 工作队按照“靠水吃水”的思路,在村口闲置的土地上开挖了两方鱼塘,通过对外承包,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下苗、捕捞、垂钓旺季,还能为村民提供岗位实现创收。 “只有集体强了才能给村民们办更多的好事实事,今年村集体的收入能超过6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阿不都哈力克·库尔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草根”文化醉了精神沃土“艾买尔江,你要跟着节奏走,按照老师编排的来,不能自己想怎样就怎样……”村干部玉素甫·斯拉木指导着村民艾买尔江·玉苏甫的舞蹈动作。 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文化需求,工作队着力改变基层文化单纯搞文娱活动的模式,探索群众乐于参与的新形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富有新时代、新风尚的文化元素走向大众、滋养群众。工作队指导村“两委”组建了一支40人的青年文化服务队,每周五晚上,青年文化服务队都会准时集中在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排练现代舞,音乐声、欢笑声、交流声不时传出,一派欢乐祥和。 为了让村民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工作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投入5万余元,为村民服务中心配备了一套综合立体式音箱、投影仪、射灯等服务中心设施,为发挥好宣传、育人、启智、娱乐功能奠定基础,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融为一体,引导群众学习新文化、享受新生活。 如今的“上上村”在华丽蝶变中,呈现出文明、和谐的新气象,正以美丽乡村、富足新村、文明之村的姿态走向更加光辉的明天。(阿瓦提县委宣传部驻拜什艾日克镇玉斯屯克墩克什拉克村工作队供稿) 巴格贝希村:奋进中的美丽新村 沿着平坦宽阔的村道行进,道路两侧路灯林立,庭院前后整洁有序,放眼望去,一幅村美人和的新画卷铺展开来。村庄的另一边,工地上干部群众热火朝天。在和田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策勒县奴尔乡巴格贝希村似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抓住一切发展契机,向上、奋进。 学技术鼓钱袋蝶变富裕新村“一到冬天就闲得发慌,自从有了农牧民夜校,生活过得充实多了,不仅种植、养殖更科学了,还能多掌握一门技术,多一条致富路子!”村民阿里木江·阿巴杜拉说。 驻村伊始,工作队始终以“志”“智”双扶为目标,紧扣“精准”二字,以农牧民夜校为抓手,让广大农牧民走出家门,进行“充电”。针对未能参加培训的农牧民,通过入户走访、送教上门等方式,将知识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享受“充电宝”式教学。累计开设微党课、农业技术、政策宣传等多种课程培训达场次、受教育群众1.4万人次。 “风大易造成蔬菜作物产生伤口,我们应该合理轮作,施足底肥,高畦栽培……”村民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工作队与村“两委”邀请自治区农业专家通过讲授、互动的方式,现场进行操作指导,为村民们详细介绍了高山反季大白菜栽培技术和苹果、土豆种植以及疫病科学防治等技术,提高村民经济作物种植管理技术水平,并与全村户贫困户签订各类蔬菜水果购销合同。“现在,我们村人人有技能、户户能增收、家家有盼头。”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苏来曼自豪地说。 今年以来,工作队多举措引导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已转移劳动力人,其中就地转移人,外出就业21人,月人均增收元以上。 “人有一技,吃喝不愁;人有两术,钱袋鼓鼓。”在技术天天强、钱袋天天鼓、生活日日兴的良性循环下,财富和人脉资源的积累,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受教育条件的改善等,让巴格贝希村迎来了蝶变式的富裕新生活。 软硬施涅槃生振兴美丽新村挖掘机轰鸣,铁锹挥舞,妇女们送来了可口的馕和清爽的茶水……早上7点,巴格贝希村饮水管道铺设工地上已热火朝天。 在村庄改造中,拆除危旧房屋19栋平方米,改扩建米4米宽的村主干道,新建输水管道12公里,入户管道23公里,安装智能水表户,预计8月初全村户将全部通自来水。按照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三区分离”的庭院经济改造已完成户。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巴格贝希村一直努力着。 为让村民在书香的陪伴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巴格贝希村筹建了农家书屋。“有了农家书屋,不仅方便了查阅资料,还成了村民交流经验的‘集结地’。”农家书屋的常客麦麦提敏·吐迪说。巴格贝希村的农家书屋环境干净舒适,整齐摆放的各类书籍都是工作队、村干部以及群众有针对性购买、收集的“宝贝”,村民们称之为“致富屋”“科普屋”。 为进一步推进巴格贝希村精神文明建设,年初至今,已开展了道德讲堂、文明礼仪、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13场次,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强化剂”,带动着乡村文化活起来,为富强美丽文明宜居新村的画卷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典型塑民风共创文明和谐“热心的志愿者帮我把院子进行了规划和改造,现在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家院内院外清扫一遍,不仅住得舒心,还被村委会表彰为‘卫生小能手’呢!”村民阿依尼萨汗·艾则孜高兴地说。 “美丽庭院”项目是建设美丽新村的重要工程。工作队与村“两委”以庭院改造为抓手,统筹结亲干部、包户住户干部与村内建筑工、木工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在规范引导村民改造庭院的同时,采取“村干部+工作队员+村民小组长+十户长+村民”包干负责的方式,推动全村群众自觉参与到环境维护中。 巴格贝希村注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的选树,用先进典型带动民风转向,开展评选活动4次,在全村形成了“争优抢先”的良好氛围。 孤寡残疾老人艾热提·吉力生病了,村民苏力坦·托合提巴拉提主动送老人看病,并自掏腰包为老人买药、买营养品、买生活用品,帮助老人渡过难关;村里困难户改造庭院资金不足,富裕户主动出资出力帮助改造……讲奉献、讲道德、讲文明的社会氛围根植民心。 巴格贝希村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群众生活美起来”为目标,以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文明和谐为抓手,彰显清风正气,不断激励广大村民抱紧成团、向上向善,营造了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和田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驻策勒县奴尔乡巴格贝希村工作队供稿) 牧业四队:定居兴牧点亮牧民新生活 天山脚下,马儿悠闲、牛羊肥壮,一座座小别墅式的牧民新房整齐地排列着,在红色的屋顶、黄色的院墙在远处雪山和墨绿色的天山松映衬下,乌苏市巴音沟牧场牧业四队显得格外美丽。 巴音沟是一个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国有牧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如今,在乌苏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驻牧业四队工作队和队“两委”的努力下,牧业四队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天山雪牛度假村、乌拉斯台风景区等地,是奎屯、独山子、乌苏“金三角地区”的旅游避暑胜地,引得很多剧组前来拍摄取景。 住有所居心有所属“自从搬到牧业四队,生活安定了,心也踏实了!”结束了15年游牧生活的乌鲁木散,住进了拥有沙发、茶几、大屏液晶电视和覆盖4G网络的新家,谈起现在的生活他言语间满是自豪。 当地牧民曾世代逐水草而居,为了让牧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巴音沟牧场于年投资0余万元,按照规模适度、错落有致、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牧业四队,将牧民生活区和生产区分离,实现通上下水、通电;生活区道路与生产养殖道路分离,做到“人走人行道、畜走畜牧道”;定居房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布局合理,满足了牧民生活所需。近两年,工作队和队“两委”又争取万惠民生项目资金,新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路灯,户牧民过上了定居生活。 为改变牧民传统落后生活方式,工作队和队“两委”利用自治区“定居兴牧”水利工程万元,对灌溉牧业四队饲草料地的15公里引水渠道进行了改造,让牧民安心在村里定居,实现牧民定居与乡村建设协调发展。 精神富足心有所寄每当黄昏时分,太阳西沉,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就会热闹起来,牧民纷纷走出家门,或跳舞、或散步、或打篮球……这里已经成为牧民的精神家园。 每年6月,巴音沟牧场进入旅游高峰期,为了给游客和牧民提供一个‘洁、净、美’的精神家园,工作队与队“两委”把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让游客和牧民在“心有所寄”时,实现共享自然风光和体验民俗文化双享受。同时,组织“学模范做榜样,民族团结我先行”联谊活动、“好婆婆好媳妇”和“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倡导文明新风,传递正能量。 “过去,我总和妻子因小事吵闹,后来参加村里举办的法律知识讲座,让我学会了和妻子多沟通,小日子越来越和谐幸福。”50多岁的胡马尔·阿布特尔木一改往日的急躁脾气,经常拿着扫把义务清扫道路,赢得了大家交口称赞。 在工作队与队“两委”经常性举办的文体活动和常态化宣讲影响下,曾经不爱打扮的妇女变得时尚靓丽起来,文明新风悄然流传。 劳有所得干有所值置身牧民阿合古丽·沙怕尔开设的牧家乐,烤肉、抓饭、马奶酒摆满餐桌,夫妻俩在厨房整理各式各样的餐具,一静一动中,勾勒出牧业四队这座小村里的温馨景象。 “我在家开的牧家乐,离乌苏大峡谷景区近,自制的酥油等特色食品绿色健康,旅游旺季时一个月收入2万多块钱。”阿合古丽·沙怕尔开心地说,在牧业四队还有16家这样的牧家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巴音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便利。工作队和队“两委”鼓励牧民大力发展刺绣、休闲农业和自制食品。在亚欧博览会上,蒙古族“绣娘”乌音山的刺绣作品《玫瑰少女》从百余件刺绣作品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不少游人眼球。巴音沟独有的玉石、彩石、陨石以及碧玉制品深受游客青睐。一个个“金点子”的落地,使得牧业四队呈现出“人人争致富、个个谋创业”的良好氛围。 工作队与队“两委”还通过入户走访征求民意,一对一帮村民理清致富思路、制定具体措施,一边搜集发布各类用工信息,一边依托农牧民夜校、国旗下宣讲等,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一边帮有养殖意愿的牧民在定居点发展养殖,一边鼓励牧民结合地缘优势,以巴音沟美景结合自身特长谋致富。仅年,牧业四队牧民平均每户增收3万余元。 党支部书记巴斗说:“以前牧民技术少,在家靠养羊过日子。通过一系列帮扶,牧民开始经营牧家乐、销售玉器、跑运输增收入,涌现了很多致富能人。” 从移动的毡房到牧民新村,从贫穷落后到奋起直追,巴音沟牧业四队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新时代幸福宜居文明的新生活迈进。(乌苏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驻巴音沟牧场牧业四队工作队供稿) 推荐阅读: 1.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陈全国主持 2.从援疆干部到第一书记,看邵祥理的浓浓驻村情 3.第一书记为农产品“带盐”,质量怎么样你说了算!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授权! 访惠聚·宣传组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