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左光斗自联书房曰: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古今成功就业者,必有自己的书房。书房,是书的房,是读书人的房,是读书人自己的道场,是加油站,是疗养所,是一个人一生的基地,是自己的都城,犹如奶牛的草场,犹如蜜蜂的花园。修齐治平的古人,犹重书房,小到寒士的“半步室”,大到皇帝的“南书房”,清到林泉之下的“容膝斋”,甚而直欲囊括天下图书的“天一阁”、“皕宋楼”。

  无事此静坐,有情且赋诗。事情者,人生也。人生图功谋业,自不待言,而书房却能“滋阴壮阳”。林语堂称,国人三境界,入世为儒家,建功立业;世事沧桑推人入道家,以其不争理天下;晚景多近佛,开生死之境。此即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者也。见从何来,江山岁月,书房内外。

  琴棋书画诗酒茶,书房若此,方得载动红尘内外的人生。

文人书房的生活雅趣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书斋是文人惟有的精神场所。正如“饮室书斋”主人梁启超先生指出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学、做人总要亲自躬身践行,才能有所得。

文人书斋的雅昧有三:

一为,书斋之贵,在于养性明志,使人品格高尚;

二为,书斋之妙,在于通天接地,使人心驰神游;

三为,书斋之静,在于隔绝尘世,使人心宁神静。

《书斋说》讲: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使心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周则可种植化草,自然青葱的样子呈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泼。

斋中设长桌一张,中置秉烛夜读之物或文竹、松柏盆景。

室左边小木床一张,床头摆小几,上放插瓶一只,以鲜花收集香气,或将蒲石放上以收集清晨的露水。

内墙挂山水画一幅,合适的地方,可摆座椅二张。室右边设置书架,书架上可陈列书、帖。

“一缕书香压百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书的记载和传播功能的评价。书斋也就成为文人学习思考、开启智慧、凝神静思、陶冶情操、运筹帷幄的文化殿堂。

浓郁的时代特征与独特的地方风貌,它们与书斋的清雅静谧交相辉映,寄托着文人的人生期求,逸散着传统文化的幽香。

“幽幽书香静心处”的书斋,是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人人都要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这个小天地里,可读书、可吟诗、可作画、可习字、可弹琴、可对弈、可会友、可议事……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书房的布置不在于精致、不在于华丽,而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趣。

唐代诗人刘禹锡虽只有一间简陋的书房,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是他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书房不一定要很大,一个小小的角落就好,昏黄的台灯,满架的书,足以抵抗夜晚的孤独,可以畅读古今中外史,也可能在书中遇到未曾预料的惊喜,或者在书中获得未曾有过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古代文人觉得身入书房,心神俱静,修身养性,就如同斋戒一样。书斋是以个人名义所建,以主人和好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又称作文房。

名家书房

王国维的书房

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巴金的书房

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毛泽东的书房

毛泽东爱书,爱读书,几乎达到手不释卷、饭茶不思的境界。他的办公室、寝室、饭桌、睡床甚至卫生间,信手拈来都是书。处处显示着书的世界、书的天地和书的魅力。

鲁迅的书房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李白书房“青莲故居”

余光中曾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刘禹锡书房“陋室”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白居易

梁启超书房“饮冰室”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胡适的书房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周汝昌的书房

周汝昌,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章太炎书房

章太炎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

启功的书房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齐白石的书房兼画室

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金庸的书房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们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它们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书房中的季羡林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书房中的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陈寅恪的书房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野情专易外,一室向青山。

业就三编绝,心通万事闲。

——唐耿湋《题李孝廉书房》

水泉花木好高眠,嵩少纵横满目前。

惆怅人间不平事,今朝身在海南边。

——唐汪遵《题李太尉平泉庄》

心知受恩地,到此亦裴回。

上路移时立,中轩隔宿来。

川光通沼沚,寺影带楼台。

无限成蹊树,花多向客开。

——唐项斯《春日题李中丞樊川别墅》

襄阳南郭外,茅屋一书生。

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

画苔藤杖细,踏石笋鞋轻。

应笑风尘客,区区逐世名。

——唐张籍《题李山人幽居》

老夫清晨梳白头,玄都道士来相访。

握发呼儿延入户,手提新画青松障。

——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唐刘禹锡《陋室铭》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冬日一到,寒意袭人

阳光的熙暖成为一种奢侈

人也因此变得慵懒

有多久没好好静下心来

在阳台、卧室的一隅

甚至在书房之中

晒着冬日熙暖的太阳

一杯一盏,一座一忘

静静的看一本书

让思绪随着墨香开花

让身心跟着字句延伸

眼里无尘,心境无暇

闲消半日,暂消俗虑

如若读到会心处

可泼茶捧腹笑开怀

也可合卷闲思其中味

卷册之间的文字

流淌着千百年来的脉脉深情

它可温暖冬寒,也可告慰余生

闲读,暖心

自古以来,闲读是一种奢侈

世人以拥有读书场所而自珍

它就是人们所向往的书房

古人名其曰:书斋。

《说文解字》中说:斋,洁也。

说明书房具有高洁清雅之意

书房最早始于汉唐

到宋元时大为普及

明清两代则至鼎盛

以书房留名青史者

也是不胜枚举

如刘禹锡的陋室、杜甫的草堂

一间书房之中

藏满了文人一生的所愿

修身齐家,是读书人的理想

继承绝学,是读书人的担当

他们有志气与豪情

更有骨气与操守

语堂把中国的哲学成为闲适哲学,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以闲适的状态读书,不带任何功利心,便能获得最大的养分。另一方面,闲读的风气盛行与否,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对家庭、个人而言,莫不如是。当娱乐精神无孔不入的时候,真正的知识反而显得一文不值。

这个时代,有人贩卖焦虑,有人贩卖低级情趣,充斥着网络世界的廉价善良,让我们变得无所适从。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清而世喧嚣,图名者大行其道,逐利者无所敬畏,正是鲁迅所写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书房中闲读,摒弃名利尘纷,我们于此可以吐故、纳新、修身,于自己而言,不至于迷途,于民族而言,不至于陷入文化荒漠。

书有良田,一笔千仓。开卷有益处,闭卷有新知。

闲独书册千字文,随心赏阅三百诗。

无所纷扰,也无利欲。

静坐小楼听风起,窗外落雪又翻书。

文章传世,笔墨留香。温故知新,何不乐乎。

一卷一册启心智,一字一句明是非。

人生天地,须臾过隙。

点点新雪宿檐角,满室书香与月光。

手倦抛书,回味无穷。心定方静,先止后观。

闲读旧书有故事,颐养心性无尘俗

淡淡空尘,琴书消忧。

愿得书房只一间,不求广厦千万间。

中国古代文人爱读书,陶渊明说:“少学琴书,更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闲读之境,实为养心之处。书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先人都以闲读、藏书、校书为乐,以拥书千卷为富有,这无形之中,使华夏的文化在书房中得以保存下来。名动天下的过云楼、天一阁,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明代陆绍珩在《醉古堂剑扫》中说:“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茗碗茶烟。”一杯茶,一本书,家富墨香,仿佛人生良友。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读书可以摆脱烦恼,净化心灵,是充满乐趣的精神享受。如今虽然是网络时代,也别忘了,当我们的视线、心思、注意力脱离电子屏幕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远离市井喧嚣,闲读几册书,毕竟开卷有益。









































呼和浩特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陕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