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专业实习考察实习考察时间:3月24号 实习考察地点:焉耆范围内的开都河、博斯腾湖 实习考察目的:了解开都河的水文地理情况及博斯腾湖的形成演变和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实习考察方式:实地考察、咨询当地居民、浏览当地博物馆、网上搜索资料 年3月24日,我系四名同学在李琦主任的带领下利用周六的休息时间去新疆焉耆开都河和博斯腾湖进行了地理专业的考察。大家了解了开都河和博湖的成因,历史,周边环境,以及发展变化情况。获取了深刻的感观认识。对课本中吞吐湖构造湖等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开都河 开都河(蒙古语“开都郭勒”)是新疆的大河之一,也是一条著名的内陆河,流域包括和静、和硕、焉耆、博湖等县,大体上在和静县区域(蒙古土尔扈特部),可谓孔雀河的主要上游(经过博斯腾湖流到孔雀河)。开都河全长约公里,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总落差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62亿立方米。 源头 开都河的源头在海拔米以上,属于雪冰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的河流。在开都河年径流补给源中,积雪和冰川及地下水补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开都河源流之水并不大,但是一路走来,有了巴音郭楞河、依列克西河等12条支流的汇入,就由潺潺溪流变得浩浩渺渺,波澜壮阔。 水文地理 开都河流域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流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其中,上游段在草原牧区转悠了多公里,穿过艾尔宾乌鲁山,到大尤勒都斯盆地西部又转向东南,之后穿越峡谷。 由呼斯台西里至山口的拜尔基为中游峡谷段,全长约公里,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此段。当河流经呼斯台西里后,两岸山势逼近,东西峭壁凌空夹峙,河谷平均宽度米,水面宽一般为50~80米。沿途两岸层峦叠嶂,悬崖陡壁,构成气势磅礴的激流险滩。中游峡谷段为开都河雨水及融雪水混合补给区,汇流较快,是开都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地。 焉耆平原段出山口以下为下游段。河流出大山口后,水势平缓,经山前丘陵,穿过焉耆平原,注入博斯腾湖,此段长公里。 如今,霍拉山边戈壁上有干涸的古河道,还有开都河留下的河道遗迹。据《水经注》载:汉朝时。开都河西源东流,分为二水,一支向南流经员渠城(汉时焉耆国都城)西面,又折向东南流入博斯腾湖;一支向南分为两支,从员渠城的左右两面绕过,合二为一,注入博斯腾湖。当时焉耆国的都城员渠城,在开都河上游,沿霍拉山向东顺布9城。几经战乱,城区遭到破坏,又兼洪汛河水改道,古河道废弃,后固定为今天的河流,人们随着新河道的形成,迁到现在的城区。 开都河上如今共设有巴音布鲁克、山痕托海、拜尔基、焉耆、宝浪苏木5个水文站。根据连续多年的资料统计分析:山痕托海水文站为开都河上游来水控制站,其水量占开都河总水量的71.8%;中游峡谷山痕托海水文站至拜尔基水文站之间区间新汇流水年径流量占28.2%;拜尔基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33.4亿立方米,拜尔基水文站以下河流两岸开始有农田灌溉引水,水量逐渐减少,至焉耆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约减少17.1%。 开都河属于泥沙较小的河流,特别是上游河谷开阔,坡度较小,天然良好的草场植被使上游含沙较下游小,是优良的灌溉和工业用水资源。 开都河水力蕴藏量有万千瓦。特别在中游峡谷段的公里,落差米,集中水力蕴藏量有万千瓦,是建水力发电站的最理想地区。开都河流域是新疆规划的三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开都河上已开发建设的水电站有大山口水电站、小山口水电站、察汗乌苏水电站、开都河柳树沟水电站等8个梯级电站。其中,大山口水电站位于开都河中游段,下游距峡谷出口约1公里,距巴州首府库尔勒市公里,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枢纽工程。 河漫滩 河漫滩(floodplain)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水中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博斯腾湖 博斯腾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 博斯腾湖(BostenLake),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焉耆盆地东南面博湖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汉书·西域传》中的“焉耆国王至员渠城,南至尉犁百里,近海水多鱼”中的“近海”、《水经注》的“敦薨浦”,均指此湖。 位置境域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东南部的博湖县境内,介于东经86°40′~87°25′,北纬41°56′~42°14′之间;水面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水域面积最高达6平方公里;年,该湖湖面面积多平方公里。 形成演变 博斯腾湖所在的焉耆盆地属南天山造山带中的山间断陷盆地,地质历史上曾是塔里木古老地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演化历史可追溯到距今8亿年左右的前震旦纪。距今万年左右的新第三纪末开始的新构造运动,使该区发生大规模差异性升降,博斯腾湖南缘的老断裂和北缘的新断裂活动强烈,断裂之间的博斯腾湖地区开始强烈沉降,博斯腾湖上游的开都河也因大尤鲁都斯盆地和焉耆盆地的沉降、两盆地之间准平原的抬升而强烈下切,形成了长达50千米的开都河大峡谷,加上开都河源头地区的山体已大多抬升到雪线以上,使大气降水以粒雪冰的形式贮存起来,并长年源源不断地向博斯腾湖供水,博斯腾湖才得以真正形成。 构造湖:由地壳内力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等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构造湖。博斯腾湖在地质构造上为天山西褶皱带内部的坳陷区,属中生代断陷湖。所以博斯腾湖是构造湖。 地形地貌 博斯腾湖流域地处封闭的山间盆地——焉耆盆地,地形总趋北高南低,自山前向博斯腾湖依次为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开都河三角洲和博斯腾湖盆地。博斯腾湖南边和北边海拔较高,受湖泊水位变化影响较小,而西侧和东侧,对湖泊水位变化响应明显,也就是说博斯腾湖西侧和东侧地势平坦更容易受到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而南侧和北侧因为地势较高,受湖泊水位影响较小。 冰情:冰情主要受气温、水质、风力和风向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博斯腾湖位于冷空气下沉集聚,且水体相对静止,故较河流初冰及封冻略早。最早初冰为10月17日,最晚融冰4月1日;最早封冻11月18日,最晚封冻1月4日;最早解冻2月1日,最晚解冻4月11日;多年平均封冻天数97天,湖心最大冰厚0.73米。 流凌现象:流凌指的是在河流封冻前,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的现象,也指河流在解冻后冰块顺流而下的现象。 湖区水系 上游河流:博斯腾湖是焉耆盆地大小河流的汇集地,盆地集水面积约为2.7×10?平方千米,进入盆地的地表总径流量为40×10?立方米,由于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从盆地四周进入的水量不同,84.7%的水来自开都河,其余则来自天上南坡的乌拉斯台河、黄水沟、清水河、曲惠沟和乌什塔拉河等小河。 下游河流:孔雀河是罕见的无支流水系,其唯一源头来自博斯腾湖,同时也是博斯腾湖唯一的下游河流,其从湖的西部溢出,穿铁门关峡谷流经库尔勒市。孔雀河全长千米,河水一年四季不断流,基本为一条人工调控河流,年径流量11×10?立方米,常年流量稳定。流经库尔勒、尉犁县,终点为罗布泊,后因农业发展,在流经大西海子水库之后便季节性断流。 芦苇 博斯腾湖沼泽芦苇生长茂密,是中国四大集中产苇区之一。其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60~90年代,随着水域面积的缩小和水环境恶化,博斯腾湖湖滨湿地面积锐减,芦苇长势不断衰退。芦苇湿地面积由年的平方千米下降到年的平方千米左右,面积减少约40%,部分区域(如黄水沟)退化面积到80%左右;同时,芦苇的年产量减少更多,由20世纪50~60年代的40万吨左右减少到年的10万吨左右,产量则减少了75%;芦苇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二、三类芦苇面积减少,四类面积扩大。在黄水沟区,年调查芦苇面积为平方千米,年总产量可达到8万吨左右,年,调查面积仅有33平方千米,原来株高达3~4米以上的苇区已经消失,总产量仅有1万吨,面积萎缩近70%,生物量减少87.5%;大湖西岸片,年芦苇面积27平方千米,储量1.5万吨左右,年,芦苇面积为20平方千米,产量只有0.2万吨左右,基本上是毛苇区和草场;西南小湖区的四十里城以南片、再格森湖片和达乌逊克热片等地大部分已变为毛苇区和草场;小湖区芦苇产量也由25万吨左右下降到6万吨。年后,当地采取了一些措施,芦苇面积和产量均有大幅度的增长。至年,博斯腾湖芦苇面积达60万亩,其中,人工芦苇面积18万亩,成熟芦苇年产量20万多吨,产值~万元。 实习考察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考察,我们对开都河以及博斯腾湖的各方面地理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更对课本内容有了更感观的认识,到达一个湖,我们会想到它的成因,来源,和下游流向哪里,三月的博斯腾湖湖面还结着冰,没有到正式开放的季节,岸上的人们还在劳作,湖面上停靠着一天天船,隐在一望无垠的芦苇荡里,偶尔飘起的炊烟,似乎在诉说着当地人民的故事,一望无际的湖面和当地淳朴的民风,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和安心。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投身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享受着祖国大地的关怀和滋养。身处自然,心向蓝天。 资源与环境系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