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胆囊息肉在中国有近6%的发病率(差不多16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多数人是体检B超发现“胆囊息肉”的,因为它经常没啥症状,少数人会感觉上腹部不舒服,还可能牵扯着右肩背一起痛。

没有感觉,它是不是能自愈?

很多人是在体检时发现胆囊息肉后,由于其症状不甚明显,一部分人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胆囊息肉是不是不用治,可以自愈的?

息肉并不能自己治愈或是消失,变小,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长越大,甚至越长越多,然后导致各种危害和并发症。

而且由于其形成原因多和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关,如: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过大,情绪暴躁等。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使得胆囊息肉增多、增大,使得病情恶化。所以,尽早就医接受治疗还是很有必要的。

息肉有“真”有“假”?!

胆囊息肉其实可分为胆固醇息肉、腺瘤样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固醇息肉就是“假性息肉”,基本没啥事;“真性息肉”的家族中胆囊腺肌增生症最可怕……

1.胆固醇息肉——一般为良性

胆固醇代谢无法正常调节,导致胆汁里的胆固醇增多并结晶沉积,结晶被囊壁细胞吞噬,堆积于黏膜固有层而渐渐形成胆囊胆固醇息肉。这种息肉属于非肿瘤良性病变,质脆易脱落。一般来说,多发性息肉以胆固醇息肉较多见。2.腺瘤样息肉——多为良性,部分癌变倾向

腺瘤样息肉一般直径为5-10mm,分为管乳头状腺瘤、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这种息肉在多发情况下合并结石且无蒂,直径大于一厘米可能产生癌变倾向。

3.炎性息肉——伴结石者癌变率相对较高

炎性息肉是指胆囊慢性炎症、胆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最终形成的肉芽肿。多为单发,直径小于一厘米,但若伴有结石,则比单纯性胆囊炎性息肉癌变率还要高。

4.胆囊腺肌增生症——常见为恶性胆囊腺肌增生症是指胆囊黏膜和肌层增生,胆囊壁增厚、壁内憩室形成,同时伴囊肿和罗阿窦(壁内憩室)增殖。伴临床症状者考虑癌前病变可能。原发硬化性胆管炎者,胆囊息肉通常为恶性。

哪些检查可以确诊胆囊息肉?

主要是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见向胆囊腔内隆起的回声光团,不伴声影,检出率较高,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但很难分辨其良、恶性;

CT增强扫描、常规B超加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可帮助明确诊断等。

哪类胆囊息肉需要做手术?

如果符合以下手术指征,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症状(右上腹隐痛、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等)长期存在影响生活质量的胆囊多发或单发息肉均应行手术治疗;

直径大于1cm或直径大于5mm且进行性增大的胆囊单发息肉应行手术治疗;

胆囊单发息肉蒂粗大,基底宽,尤其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癌变几率增大,应行手术治疗;

年龄大于50岁,或合并胆囊结石者,癌变几率增大,应行手术治疗。

无需手术者,定期复查很重要!

没有恶变危险因素且胆囊息肉6-9mm或有恶变风险因素,胆囊息肉≤5mm,建议:

在3至6个月复查,然后每年直至5年进行超声检查

无恶变危险因素,且胆囊息肉≤5mm者,建议:

在第1、3、5年复查(低质量证据,78%认同度)随访期间胆囊息肉增加≥2mm,建议行胆囊切除术(中等质量证据,78%认同度)随访期间胆囊息肉达到10mm,建议行胆囊切除术(中等质量证据,%认同度)

医改回眸:盘点“十大关键词”

专家科普

8张动图揭秘血管堵塞全过程!

警惕:7个症状可能是癌症先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