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天山之中,有一条弯曲的山沟,地势险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它曾经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原子铀矿,如今却满目荒凉,它就是阿拉沟阿拉沟位于乌鲁木齐市南天山之中,是一条弯曲的山沟,地势险恶,最窄处仅能过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阿拉沟是古丝绸之路的“天山道”,石头烽燧(古烽火台)矗立阿拉沟口。阿拉沟又称“四季沟”,因为从阿拉沟口到奎先大坂一路竟能领略到一年春、夏、秋、冬美好的四季风光。厂附近的阿拉沟“军民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阿拉沟发挥了特殊的地理优势,肩负着神圣使命,为新疆的“三线工程”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经的辉煌 上世纪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因新疆与前苏联接壤的边境线长,军事上需要建立军工厂生产武器弹药之类,而这些军工厂又需建在隐蔽的深山老林里。静静流淌的阿拉沟河为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自治区遵照国家关于军工建设“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选址方针。由当时的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刘发秀带领五机部基建局、第五设计院和新疆国防工办有关负责人进入天山腹地阿拉沟踏勘选址,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阿拉沟里建设了69式40毫米火箭筒、弹、引信配套军工厂,从鱼儿沟所在地的沟口烽火台往西,依次为东风厂、胜利厂、星火厂、燎原厂、曙光厂,之后燎原、曙光合并为一厂。阿拉沟石垒烽火台(这座石头烽燧矗立阿拉沟口多年了)国家财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全力给予支持,各种生产、建设物资,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运抵新疆阿拉沟。内地的一些老军工企业,也纷纷把自己的精兵强将、优秀人才选派支援新疆阿拉沟。全国各大军工院校的学子,被评为“五好战士”的复转战士,精挑细选的本地技工,怀着一腔热血,争先恐后奔赴边疆阿拉沟。于是,群山张开臂膀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从此,沉寂的阿拉沟开始沸腾了。当年的燎原厂工人在生产火箭炮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流血流汗,阿拉沟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初具规模,产品从试制、定型到批量生产,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这里曾经是露天电影院随着企业的发展,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各个企业的俱乐部、办公楼、病院、商店、学校、电视台、灯光球场、露天电影院相继建成,昔日的荒山谷高楼林立,道路纵横,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居民群众虽身居深山,也可知晓国内外大事。南疆铁路从阿拉沟穿过,方便了交通,扩大了与外界联系,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医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它们最辉煌的时期,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涉重洋,进入国际市场。企业产值、利税逐年增长。特别是军转民中,企业发挥优势,积极开发民品,许多产品填补了新疆的空白,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南疆铁路从阿拉沟穿过鼎盛时,阿拉沟有军企民企、政府机构、铁路部门等几十家,人口七、八万之多。当时驻医院留守工作人员合影无奈的衰落 到了和平年代,不需要造那么多的枪支弹药,阿拉沟的军工厂由军品生产转为民品生产,但企业地处深山沟,工业原料拉进山来,经过加工出山,产品成本太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加之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原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今达坂城区阿拉沟街道办事处内的军工企业办公楼年夏季,一场世纪不遇的洪水不期所致,把辛辛苦苦几十年建设起来的厂区险些夷为平地。年的一场罕见的洪水溢满阿拉沟河,冲毁了沿山崖修建的省道线,原先可通行至和静县乌拉斯台并接往伊犁、南疆的、国道的被迫中断并再无重修的迹象,企业振兴的希望彻底幻灭。于是,他们便有了“搬迁出沟,开脱困境,易地建设,追求发展”的新思路。当年为救医院已断垣残壁废弃的住宅最终的结果是:历时三年,燎原、星火厂去了山东泰安(两厂合并为南方机电总厂)。胜利厂被新疆十月拖拉机厂兼并,年10月又被新疆康普发展有限公司兼并,胜利厂现在的家属院位于乌鲁木齐市仓房沟路八十七号。东风厂搬迁到乌鲁木齐市北郊的小地窝堡。东风、星火、燎原、胜利“四厂”搬出阿拉沟后,沟里的供电企业—新疆丰收电厂搬迁至乌鲁木齐市东南郊,同乌鲁木齐红雁池第二发电厂合并。原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随着军企撤离、及铁路部门减员,矿区人员骤减,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人民政府搬迁到阿拉沟口的烽火台附近,更名为南泉区,后又搬迁到乌鲁木齐县达坂城镇同达坂城镇合并,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现在,阿拉沟昔日的工矿厂房、居民住宅到处是搬迁留下的痕迹。昔日错落有致的工房、办公楼,家属楼,都变成为了一片片瓦砾。今鱼儿沟火车站(位于鱼儿沟街道办事处)在鱼儿沟火车站,上世纪繁华时期的工厂居民区多已无人办公居住,空荡荡的楼房,破损的柏油路面,医院、银行、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也见不着几个人进出。被洪水冲毁的民房大的鹅卵石,昔日繁盛的厂房、电视发射塔、露天电影院已被大卵石包裹其中,电视塔的铁架锈迹斑斑,电影院的白幕墙被淹没于卵石间,孤零零地立在轰然流过的水中,临河而建的民房墙角已坍塌入水中,办公楼样的建筑黄砖脱落,河水中躺有不少直径几十厘米的老树……废弃的阿拉沟电视台惟有公路边尚存那个年代种植的活着的白杨柳树,在深秋季节,挂着尚未离开树梢的绿叶和满地的黄叶。废弃的电视转播器位于阿拉沟河岸、现在已被大水冲毁、卵石堆积四周的工厂厂房昔日胳膊粗的小树,此刻都已经长成碗口粗的大树了,而且魁梧繁密,朝气勃勃。沼泽地更是郁郁苍翠茂盛,姹紫嫣红。池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偶然飞起几只绿头鸭,勾出一幅幅返璞归真的田圃景致。厂矿企业都走了,阿拉沟归于沉寂。有人曾感慨地说:在阿拉沟生活了二十多年,咋就没发现有这么美的景致?阿拉沟美景昔日繁华重现 阿拉沟,是一本记录了文化进程的脚本,是一位沉淀了历史烽烟的老人,是一册浓缩了丝路倩影的影集。沧海桑田的变幻,使阿拉沟几经波折,几度繁华与零落。经历了无数历史风浪的阿拉沟小镇近几年又起波澜。鱼儿沟大桥新开建的阿乐惠镇广场近几年,经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批准,设立了托克逊县阿乐惠镇,下设三个社区鱼儿沟社区、南区社区、阿拉沟社区。年11月,托克逊县启动阿乐惠镇老城改造工业新城建设大幕。农贸市场步行街如今城镇的建设规划,铁路的安全运行,配套实施的建设,9个矿产企业可持续发展,阿拉沟又重新回到了往日的繁华景象,衷心希望阿拉沟能够重振辉煌,它不应该被遗忘!来源:综合于网络新疆分享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一定给本文“在看”、“点赞”,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