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13/6326476.html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永流传!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红领巾诵诗词第九期和你们见面了!展开浩如烟海的古诗长卷,吟诵月亮的诗词俯拾皆是!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惊叹和深情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月亮情结。一轮明月,写不尽万古离别愁思满怀;一轮明月,抒不完游子漂泊故园情深!月之清辉与人之思绪相互交融而成诗,月之幽美与人之心意相互辉映而生情!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者的眼里,月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雅与明净;在漂泊无依,独居异乡者的眼里,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念与企盼;在失意落魄、壮志难酬者的眼里,月是“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凄清与孤单。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王建的七言绝句《十五夜望月》,一起去感受中秋明月带来的千古不变的思乡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期主播:屈宁霞,商州区第一小学语文老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商州区优秀班主任。她喜欢古典诗词,爱好阅读写作,致力于做诗意的语文人,幸福的耕耘者。她一直秉承“教育无他,唯爱与责任”的理念,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引领孩子们浸润书香,快乐成长!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王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一人身处异乡与朋友小聚时所做,诗题原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具体叫什么名字,没有详细的记载,郎中是古代的官名,因此推测杜郎中应该是王建的同僚好友。王建,唐代诗人,他同情老百姓疾苦,其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与大诗人张籍齐名,史称“张王”。代表作品有《王建诗集》等。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目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共4句28字,描写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出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整首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富而韵味无穷。“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含蓄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清冷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的清冷。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加悠远,更加耐人寻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眼前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的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各不同。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厚最挚热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并非真“不知”,明明是自己在月下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亲爱的同学们,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简洁厚重、韵律优美,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在诵读诗词歌赋中开阔视野、增加积淀、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向着博学多识、儒雅阳光的成长目标奋进吧!红领巾诵诗词第九讲就到这里,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再次诵读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策划:雨婷 录制:屈宁霞 编辑:文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