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句老话,叫:“东四、西单、鼓楼前”。说的是过去在四九城内,热闹、繁华的商业区就数东四、西单、鼓楼,这几个地方儿了。 建于明代的东四牌楼,于年彻底拆除 东四因是醒目、高大的东四牌楼所在地而得名,是朝阳门内第一个大路口,在元大都时期就形成了"旧枢密院角市",有不少商号、店铺,买卖兴隆、交易活跃。 牌楼虽已消失,东四作为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泛指东四南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西大街、朝阳门内大街交汇处的广大区域。 回溯东四的历史,就从“猪市大街”谈起吧。明代,东四牌楼往西的这条街上,曾经分散着数十家猪店和猪肉铺,它们每天连夜将当天收购来的生猪宰杀,以便第二天摆上案台供大家购买,所以又被称为猪市大街。 猪市的兴盛带动了东四地区的商业繁荣,出现了其它一些动物集市,如牌楼西北的马市大街(即今天的美术馆东街),还有东南侧的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 而再往南的灯市口,更是繁华最盛,据载,灯市生意兴隆时长约一公里多,每到夜晚,街的两边灯似繁星花似海,车如流水马如龙。 而谈到东四商业的繁华,不得不提“四大恒”。腰缠四大恒过去在京城流行一句谚语:“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以此形容富贵人家的吃穿用度讲究。 这其中,马聚源、瑞蚨祥和内联升,都是卖衣服鞋帽的店铺,唯有这四大恒,控制着老北京的金融市场,那真是“打个喷嚏,全城咳嗽”,狂的没边没际。 “四大恒”是指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由祖籍浙江慈溪董姓人氏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东四牌楼摆设钱摊,兑换银两铜钱,逐步发展起来的。 想当年,作为主店的恒利,位于东四牌楼东大街,恒和号位于东四牌楼北路西,恒兴居于其北的隆福寺胡同东口,恒源号位于东四牌楼东路北。 朝阳门附近大量的货栈、仓库扩大了对金融和商业的需求;乾隆年间的经济复苏给予了商业发展的契机,四大恒的创办,当真是得了地利、应了天时。 四家钱庄经营各有侧重,恒和号专司各大官宦富户的存放款业务;恒利、恒源两号专放当商款,恒兴的主要业务是服务于各大商号。 到了光绪初年,四大恒发展到了顶峰。这期间,太平天国运动入直隶,二次鸦片战争入北京,都没耽误四大钱庄圈钱。 四大恒董家的门脸房,如今是中国工商银行营业网点,位于东四三条 不过随着庚子国难以及随后的一系列乱局,四大钱庄遭遇灭顶之灾,走向了衰败,解放后金融资产归国家所有,“四大恒”的历史彻底结束。 东四知名的店铺还有,东恒肇当铺、宏仁堂药店、合昌纸店、德祥益绸缎庄、鲁园春、景泰茶园等......其中,一个药铺和一个饭馆,值得细说。永安堂永安堂药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比同仁堂还早多年。过去老北京论起医药行来,素有“内永安、外同仁”之说,道行可谓深不可测。 永安堂在历史上曾几易店主,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上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逐渐发展成为能够自制16个科门,约多种中成药的药店,其中紫雪散、羚翘解毒丸、神授化痞膏等,远近驰名。 白魁老号白魁老号前身为东长顺清真饭馆,清乾隆四十五年()在隆福寺庙东侧开业。光绪二十六年()在老店对面开南号,称白魁老号(清真)饭庄,成为南、北两店。 白魁老号的烧羊肉是其特色,隆福寺庙会的兴盛,扩大了白魁老号的知名度,烧羊肉面,成为隆福寺庙会名吃之一。 如今的白魁老号,已经成为了京城最知名的清真餐厅之一。 而东四的繁荣,更是绕不开一座古刹。“烟火气”缭绕的隆福寺隆福寺,位于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年),清朝雍正九年重修,因坐落在东城,与护国寺相对,俗称“东庙”。 隆福寺规模宏大,钟鼓楼,天王殿,栏杆殿,吡胪殿,万善店,大法殿,金刚殿,都挺齐全,香火旺盛,农历的一、二、九、十日,寺内会举行庙会。 每逢庙会,人流如潮,附近王府居住的贵族、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贫苦市民和近郊农民都来赶庙会,《北京竹枝词》中说,当年庙会全盛时期“一日能消百万钱”。 到了70年代末,庙会没了,隆福寺成了小商贩、个体户的集中地,为了方便管理,建起了一座大棚,名为东四人民市场。 北京孩子,如果对隆福寺有回忆的,会记得丰年灌肠的香味儿; 更不会忘记蟾宫影院和东宫影院的老式椅座和老电影票; 人民市场里卖什么的都有,玩具啊,小人儿书啊,小北在这淘换过一套“特种部队”。 可自打接地气儿的人民市场在80年代末被改造成隆福寺大厦后,生意日渐惨淡。 而在93年8月12日晚那一场长达8个小时的大火后,隆福寺的商业气息随之灰飞烟灭。 直到今天老北京人还是对隆福寺的繁荣心存怀念,更是对大火中除了隆福寺被烧的面目全非,周遭地区却完好无损的情形疑惑不解,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东四这地界儿,除了商铺多,胡同多,名人轶事更多,且看小北为您细细道来。东四头条最值得一说的是,“相声泰斗”侯宝林先生的故居在此,位于东四头条胡同19号院。老街坊们都能说出侯先生的爱好,譬如酷爱炸酱面。 东四二条清代乾隆时的《宸垣识略》记述,福康安的公爵府邸在东四二条。福康安的姑母是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父亲是大学士傅恒。因军功卓著受封为忠勇公,住到了皇帝赐予的位于今沙滩后街的公爵府,东四二条的府邸就留给了福康安。 福康安是一员“福将”,深受乾隆帝宠信,他征战多年,屡建奇功,受封为嘉勇公,遂将东四二条老府扩建为公爵府。福康安行三,征战贵州时又因功晋封为贝子爵位,人称“三贝子”。 东四三条三条是东四十四条胡同中最“尊贵”的,因为这里当年只住了四户人家,皆为大清宗室与贵戚。 其中,67号院曾是清代最美丽的格格完颜立童记(王敏彤)的家,她是家中长女,人称大格格或王大姑娘,也是婉容的表姐妹。可惜,这位大清朝最美丽的格格,红颜薄命,终生未嫁。 王敏彤与京剧名角孟小冬是好友,当年孟小冬住在东四三条26号,两人有所来往,并有合照。 而孚王府的后墙便是东四三条的南墙。孚王为道光皇帝幼子,因其排行第九,俗称“九爷府”。府内建筑众多,大多尚存。 东四四条东四四条5号,与1号、3号一起同为道光皇帝本家绵宜(号达斋)的宅院。该院有三进院落。后来听说大太监李莲英,也曾在这儿住过。 隔壁曾住过张学良。胡同中间传说有纪晓岚的外宅。 85号是清代宝泉局的东作厂,也就是为清王朝制钱的地方。 东四五条这里有裕谦故居,道光年间,裕谦力主抗英,在镇海一战中,镇海城破,裕谦投水殉国,是鸦片战争死难者中官阶最高的朝臣。 另外,民国时期,袁世凯的“好基友”徐世昌也在这里有所宅院,徐世昌当过5年大总统,于乱世中保身立命,当时人们称其为“水晶狐狸”,可见其心思之灵巧。 东四六条东四六条有一座崇礼旧宅,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经典标杆,曾号称“东城之冠”,可惜不对外开放,而且有保安分别在几个宅门处执勤,即使拍照,有时也会被阻拦。 除此而外,最东边路南,就是鼎鼎大名的“班大人胡同”,现在叫育芳胡同。 东四七条这里有灿公府第、海兰察府第等。也有解放后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宿舍,很多老艺术家都曾在这里住过。 东四八条71号院住过叶圣陶,院内种满花草,还有两棵大海棠树。每到夏天,这里绿树成荫,花香袭人,往来者如冰心、臧克家等都曾于此高谈阔论。算是一处文气匪然之地。 东四九条胡同里有东四九条小学,原是皇室府邸,又称“谟贝子府”。年,梅兰芳先生曾在此拍摄电影《黛玉葬花》。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东四九条66号,“新红资”餐厅,这是一家精品酒店,只接受预定。老板据说是一个美国人,律师出身,曾担任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政府货币政策的顾问。 东四十条东四十条是整个东四地区的精华,路口东南侧的22号还保存有南新仓,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室仓库之一。而到民国时,这里则成为军火库。 除此以外,东四十条往东是工人体育场北路,北京工人体育馆就在那里,三里屯也在那里。 东四十条往西沿线分别坐落着民国时期的“陆军部”、“海军部”、“段祺瑞执政府”、“欧阳予倩故居”、“和静公主府”等历史建筑。 东四十一条东四十一条如今最明确的记载是42号院,这座老北京四合院曾经是《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的宿舍; 另外,47号房檐的匾额上,镌有“广和成”字样,据说当年是一家颇具名气的老字号粮店。 东四十一条的胡同风貌保持的不错,无论是角落里的门墩儿,身边的门楼、小卖铺,很有早年间的风韵。 东四十二条胡同内原有“当铺李”,是京城内保持最完整的当铺金库建筑;在9年底,中国摄影家协会搬迁到48号院。 东四十三条东四十三条东段,旧称慧照寺胡同,如今慧照寺已基本消失;西段则为汪家胡同,清代住过高官汪由敦。 东四十四条东四十四条曾是清朝肃王府的所在,善耆在这里唱大戏,也在这里建立了北京近代警察制度,可惜王府现在只余东南角的一角残垣。还有一处,东四十四条65号,这里的影壁上仍画着毛主席像,这在北京胡同中已少见了。 这一条条的说下来,您没看晕吧?反正小北已经有点说晕了。东四就是这么有内容,有格调,有传奇,来走多少次都不觉得烦,来逛多少次都会被她吸引,立马儿晕菜! 东四美食五哥鸡翅(南板桥店)推荐:原味烤鸡翅、双面辣烤鸡翅、烤馒头片、烤花卷、微辣烤翅、拌海带丝、自制的泡菜 人均:6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