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珠 上次我们讲到运用“和静、雅丽、清远、恬逸、古澹”作为况境作为药洲遗址的营境指导,接下来几期听法营境系列将深入解释五境在《溪山琴况》中的释义,结合其余琴论或园林相关著作,阐述如何用古琴审美指导药洲遗址改造营境,今日先讲和静。 和静。在《溪山琴况》中有“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指,审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籥乎?”即需要以正调调弦使各弦声音和谐,把世俗杂念推开,进入自然的和谐境界。园林营境中亦需要做到造景要素天地自然与人意的相和。 如何做到三者合一?徐上瀛曰“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究心于此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惝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 这正如园林中的营境,胸中有丘壑,复有壶中天地。又有“要之,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畅,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抚琴卜静处亦何难?独难于运指之静。然而动而求声恶乎得静?余则曰,政在声中求静耳。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盖静由中出,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扰,以之抚琴,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 众知《溪山琴况》参照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所谓“静”除了选择僻静安处重要的正是要在“声中求静”、“动中求静”。声由心而生,唯有修养有素,淡泊宁静,心无俗念,手指从容的人,才能参与探讨太音希声的道理,自然就能得到声中求静的真谛。另有“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约其下指工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如热妙香者,含其烟而吐雾;涤界茗者,荡其浊而泻清。取静音者亦然,雪其燥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渊深在中,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之。” 因此营造静境需要由心而发与空间营造结合,使得在空间中的景致引发内心的安静,并不是无声即为静,正如雪香云蔚亭上文征明手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再看袁晓梅老师对静的营造研究,其哲学美学意蕴包含稚拙、苍古、幽邃、雅洁,空间营造中包含曲和虚(景物藏露虚实关系)(袁晓梅,)。 此抚琴之和静,亦是文人生活之境,试看以下关乎古琴的古诗词对“和静”之境的补充诠释,宋释智圆《拟洛下分题》“松石为琴薦,鳞皴状颇奇。补天虽变质,映涧尚含滋。静砌和烟立,虚堂带藓移。最宜弹别鹤,况有旧栖枝。”于《灵岩山馆夜坐》有云:“圆景下绝壁,山馆忽已暝。石磴静张琴,雪泉清瀹茗。不知夜已深,月上青松顶。”又如《园冶·借景》中“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竂,逸士弹琴于篁里……俯流玩月,坐石品泉……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李白《幽涧泉》中云:“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可见诗人或琴人在“和静”的心境下,所处之景境与《溪山琴况》笔下况味是一致的,景物、天地自然与人意的相和,声中有静。 综合研究,将琴况中的“和静”况味运用于园林中的“和静”之境,景致空间节奏中和,安静幽邃,即借助墙体、植物和山石围合相对静谧空间,同时通过曲折空间、景物的虚实相映增加空间的幽深感,空间忌急躁嘈杂。造景要素方面,理水可考虑小池或溪流,设置有有鱼鸟动摇山水影,配合假山石。植物多有低密绿阴树,另有松树,芭蕉、岭南常见灌木如棕竹、四季桂等,盆景可考虑菖蒲、榆树、红豆杉、梅花等等。室外置石,可观赏可抚琴可坐禅。设小型建筑,窗外有叶有花有月景,室内置品茗家具、古壁佛画山水画、清供用具、香具、茶具等。在此境中人们得以于声中求静,淡泊宁静,心无俗念,从而寻求太音希声,正如古琴曲《静观吟》的意境。 引用:袁晓梅.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思想的形成及演进[J].中国园林,,25(7):32-38. 观自生活 一食,一花,一作,一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