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提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大乘佛法认为人生如苦海,而经过修行就可以渡过苦海,而渡过苦海的修行方法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此称为六度。 “度”在梵语里也叫“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即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从苦海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坚持六度的修行称为“六度万行”,其意思就是按照这六种方式万千次地践行。 对于茶修,可以把“无漏”设为“彼岸”(修行目标)。无漏,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漏洞”,没有漏洞就自然圆满。在茶修里,可以把“无漏”理解为“滴水不漏”,每次茶修都要以做到滴水不漏为目标,结合六度的理念而进行。 布施,就是无私地给予。茶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无私馈赠,通过茶饮,把天地之精华布施给众生,而事茶者把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布施给饮茶者。当然,饮茶者对事茶者也有布施,饮茶者成全了事茶者的生意,还成全了泡茶者的修行,这些都可以称为布施。 持戒,就是坚持不做不该做的事,按世俗来说就是坚守标准。做茶的人要坚守安全标准,做放心茶、良心茶、无公害的茶;泡茶者要把握好各个度,比如选什么茶,投多少的量,用什么样的器具,用什么样的水,布置怎样的茶席,保持多长的坐杯时间,斟多少的茶量,用什么样的动作,等等;对于饮茶者要注重不同场合的喝茶礼仪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忍辱,忍受各种非议、挫折乃至诽谤,培养更强的耐性和更强的毅力。事茶者当以茶为师,茶从树叶成为茶饮,从茶园到茶杯,忍受了采摘、晾晒、摇揉、炒焙、压制、烫泡等各种磨难和考验,最终呈现出美味,造福人类。泡茶者常常会被开水烫手,受到茶客的批评等等,都要学会忍受。 精进,即努力向善向上。茶之提神益思、助禅去睡就是精进的表现。事茶过程亦须精进,制茶者要勤于把控制茶的每一个流程。泡茶者泡茶时要勤于观察,照顾到每一位对坐喝茶的人。 禅定,佛经解释为“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按俗话来说就是保持淡定,以从容淡定地姿态泡好眼前的一杯茶,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般若,指终极智慧,圆满智慧,也称“无漏智”。般若可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 从研读佛法、茶道的文字而得到启悟乃文字般若,譬如学习了佛法“六度万行”的理念而获益,从茶道精神中获得启发,都属于文字般若。 参照“六度”事茶,或以事茶印证六度,以茶修禅,即为观照般若。 通过茶修,见诸法非相,得到实实在在的认知,就是实相般若。 如看到茶杯总是从空到有,再从有到空,从中认知“万有一空,一空万有”的道理,认知“诸法空相”的真谛。从喝茶举起杯子放下杯子的过程中,感受到事物生灭、起落、兴衰、盈虚的规律,得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理,这些都是实相般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