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一个闺蜜群里聊天,听到一个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 小馨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宝妈,三口之家,夫妻工作稳定,有一个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 美中不足的,是女儿一直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 作为一个一路走来都优秀惯了的女性,一直不甘人后的她起了念头,想要通过视频监控,找找原因,自己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有一天,小馨瞒着丈夫和女儿,在家里各个角落悄悄装上了摄像头。 小馨说,虽然知道不妥,但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01意外揭开的“真相” 后来,通过视频监控回放里的一幕幕,把小馨自己惊到了。 镜头一: 夫妻俩前一秒还在温柔地跟女儿说话,下一秒谈到女儿某个反复写错的题目时,脸上咬牙切齿、怒吼的表情几乎可以用“狰狞”形容。 而此时,坐在桌子旁的女孩,下意识地蜷缩起小身板,痛苦地捂住了耳朵。 镜头二: 夫妻俩在卧室里讨论女儿的学习问题。语速越来越快,嗓门越来越大,俩人的情绪快速地在愤怒、冷漠之间切换。 这个时候,坐在隔壁的女儿,貌似乖乖地在学习,其实耳朵竖着在听父母说话,小脸上全都是紧张的神情。 镜头三: 夫妻俩再次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争执起来。吵到某一个点上,妻子情绪有些失控,讲出某句话时,嗓门突然高了八度! 就在这个时候,坐在书桌前的女儿像受了惊吓的小兔子,蹭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呆愣了片刻,才又慢慢坐下去…… 看完监控,小馨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一直以来到底在承受着什么。而监控视频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自己在日常教育孩子时“面目可憎”的样子。 最可怕的是,这样充满情绪张力的恐怖场面,竟然每一天都在这个小家庭上演。 02父母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实我们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时常会忽略我们自身情绪带给孩子的影响。 最近,北京一位年轻的妈妈因为琐事与丈夫发生争吵,一时情绪激动,竟打算从11楼窗户跳下去。 孩子爸爸则奋力拖拽。而年纪尚小的孩子只能无助地看着,嚎啕大叫着:“妈妈,妈妈!” 所幸,当时民警踹开防盗门,将妈妈牢牢地拖拽回屋内,避免了一场悲剧发生。 妈妈的性命挽回了,可在孩子心中留下的深深伤痕该如何填补?新闻里,我们常常能看到有太多孩子成为“父母的情绪买单者”。 父母争吵,一气之下把孩子扔在商场、机场等地方,各自扬长而去的人并不少见。 这些父母之举或许过于极端。但生活中,因为工作压力、夫妻关系、家庭纠纷、孩子的学业压力,导致父母情绪失控的举动比比皆是。 很多现实的案例都显示: 如果父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些过于极端的反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创伤。 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很可能会形成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会发展为人格障碍和精神性问题。 在幼儿园或者小学,我们经常会看到个别孩子情绪暴躁,攻击性很强、不快乐。 一般来说,这样孩子的父母关系都是很紧张的。 父母不稳定的情绪,不仅会造成孩子性格缺陷,更是引发心理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等现象的元凶。 曾经在一次小学一年级语文观摩课上,我听到一个孩子分享她的作品《家》: “我有一个家,有爸爸,有妈妈,还有我,这个听话的好娃娃。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孩子非常认真但却口吃地朗诵着,此刻我身边孩子的父母,眼泪在慢慢流淌…… 课后的交谈让我了解到,他们过去经常遇到大事小事都会争强好胜,不管不顾地吵架。 在孩子一岁多时他们大吵过一次。此后,他们发现正在牙牙学语的孩子忽然话少了,一讲话就很紧张,而且慢慢出现了明显口吃。 在四处求医的过程中,医生的回答令他们意想不到,却又后悔莫及。 原来是父母任性和放纵的争吵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性格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引发了孩子的口吃。 03父母的冲动行为 对孩子的伤害巨大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中,包宝宝不听妈妈的话,执意搬出去住,妈妈突然愤怒地抓住他,一把吃进了肚子里。 流泪的神情、躺床上几天不吃饭,表明了妈妈有多后悔。她多疼他啊,意外看见包子变成了小宝宝,她爱得不得了。 她从没想过他也会长大,会离开她,更没想到有一天,她会因为冲动吃了他。 尽管现实没有这么夸张,但父母冲动对待孩子的事比比皆是: “有一次,我急着带孩子出门,孩子偏不起床,我生气地使劲一拉,孩子手脱臼了。” “晚上叫孩子洗漱,他怎么都不动,我的火一上来,把牙刷摔成了两半。” “孩子读初中,有一天说我不会当父亲,我平生第一次甩了他的脸一巴掌。” “陪孩子做作业,她不专心,气得我把她作业本给撕了。” ...... 大多数父母都小心呵护着孩子,可免不了的是,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发怒,冲动对待孩子。 孩子被打过的身体会复原,而孩子心灵所受的伤害,却是难以想象的巨大,而且影响深远,这常常是不被察觉和知晓的。 因为孩子受创后哭闹或异常安静,都可能会因为父母处于盛怒之下,不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