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读书交流(一)静悄悄的革命

为进一步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我校于年6月4日开展了“《静悄悄的革命》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活动中黄慧、李永娜、朱莉、穆红雷四位年轻教师分享了自己读名著学经典的心得体会,他们能很好地将佐藤学教授的经验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出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化学反应。

从“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说起——《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刚听孔校长提起这书名时,我很难想象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事实上它是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先生经过二十多年,参观了多所学校,走了多间教室,以“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为观察出发点,结合许许多多的实例著就而成。

11年前我刚站在讲台上时,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所有学生都教好。上课时好想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讲给他们听,想把所有的题型都呈现给他们,课后也布置很多作业,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其实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这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到这段话,我明白了书名的由来,同时也引起了想看这本书的兴趣。

在上课时,我喜欢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现知识。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遇到理解缓慢、说话声音轻的、说话模棱两可的学生,我是让他继续讲下去还是让他坐下。讲下去,其他就受不了了,吵闹声会越来越大。坐下去,又怕这会使他越来越不敢发言。“你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好吗?”“如果大声些就更好了。”“再说清楚点行吗?”我经常用这样的话语鼓励学生。再反观我们的课堂,低年级的教室里,要么小手林立,要么坐立不安,能专心倾听的少之甚少。中高年级,有的学生,一问三不知,有的学生高高地举着手,期盼着表现自己的机会,而对别人的发言却充耳不闻,或者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一旦发言的同学出现错误或疏漏时,就插嘴打断或是窃窃私语,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的注意力常常被“积极踊跃发言”的学生吸引过去,“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在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给了我启发,“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如何善待这些“不确定的思考与表现”使其彰显创造的价值与教育的魅力呢?如佐藤先生所言,我们需要构筑“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一、营造轻松信任的氛围

课堂氛围,也可称为课堂心理气氛,它指的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给人以实在感受的教学情境,反映了课堂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的教室常常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害怕: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怕没人爱戴。学生更害怕;怕挨批评,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如此心存忧虑和戒备,是不可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和交流的。我们不需要对学生老生常谈“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而是要为学生挺起可靠的肩膀,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这样的教室才能成为“润泽的教室”。

二、创设自由言说的佳境

学生独立学习的体会、感悟、心得、理解,需要通过表达、交流与同伴分享,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修正、相互完善、相互促进,每个人在分享他人思考成果的同时,既可以从自己的视角评判对方,也可以在评估他人的成果时丰富自我,从而使个人意义逐渐趋近于共同的认识。

三、培养耐心倾听的习惯

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佐藤先生指出,在促进学习的沟通中,更重要的是彼此倾听的关系。听先于说的行为,在“学习”中至关重要。

然而,迄今为止,我们的许多课堂满足于表面的热闹,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倾听缺失症”,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1.礼貌倾听。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听别人说话时,目光注视着对方,以示尊重。可以用点头、微笑、摇头等非语言信号来表达自己在认真听。

2.边听边记。经常做一些听记练习,可以从一个词、几个词到一句话、简单的一段话,培养学生快速记住听的内容。面对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听的时候细致认真,注意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

3.边听边想。倾听的核心是思考。在别人发言时,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去甄别、判断、推理、联想,做到听思并重。

4.积极应答。倾听的目的是应答。佐藤先生认为,教也好,学也好,都应该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如果把课堂讨论比作传球的话,让学生始终接住“讨论之球”是老师的追求。学生能接住来自老师、同伴的花样百出、甚至出其不意的“球”,那种挑战性与成功感将不言而喻。同时,自己传出的“球”被同伴接住,同样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由于时间关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只是粗粗地看了一下,但是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是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时常问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理解它,这本书似乎给了我指示,此书值得在我整个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

各位老师们,“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起投身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静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孔校推荐给我们阅读的,刚开始听到这个书名时,我很难想象这是一本教育方面的书籍,但在细细品读中,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从中学到很多,感受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佐藤学先生,他极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值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作为新教师的我刚站在讲台上时,我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所有学生都教好。上课时好想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讲给他们听,想把所有的题型都呈现给他们,课后也布置很多作业,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其实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这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到这段话,我明白了书名的由来,同时也引起了想看这本书的兴趣。在真正的教学过程很多时候确实预期和实际很难完全相同,学生存在差异性,所以需要老师静下心,脚步放慢些,学会倾听,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真正拥有一颗童心,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为学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长带来不可缺少的呵护和滋润。

除了倾听,对于新教师,经常观摩老教师的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吸取前辈的经验,扬长补短,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我们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定的实践,多一些反思,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悄迈向“学习共同体”

大家好,《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这本书既有理论背景,又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我的读书体会:

一、学会倾听

书中有这样一段: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给与学生自由、智慧、发现的思维方式,需要儿童的每一次的探索与发现。学生要会倾听,老师更要会倾听。老师如果漠视学生的诗性逻辑和游戏精神,会使儿童与其本真的生存方式相剥离。教师要做一个长大的儿童,理解儿童、成全儿童,大智若愚,在有趣的发现之旅中涵养儿童的数学意识。

二、赋予意识

留给学生能“带得走的东西”,是各学科追求的共识。而数学学习中“带得走的东西”,就包括学生忘掉具体数学知识以后,依然能从数学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数学素养。通俗地讲,数学是一种“自觉”的培养。数学意识能“自觉”地指导、调节、监控学生的活动,使其行动具有方向性。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