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2/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安徽砀山。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一生历康、雍、乾、嘉四代,其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乾隆十六年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死后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清。刘墉官至宰辅,学富五车,博通经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为书名所掩,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

图1首都博物馆藏

其书法历经三变:早年,自入词馆初师赵孟頫、董其昌入手,法魏晋学钟繇,及各家法帖,走的是秀媚妍润的路子。中年继学颜真卿、苏轼诸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晚年迨入台阁,劲气内敛浑然太极;并从帖学中走出来,欣赏并接受碑学,孜孜不倦地研习北碑版,可谓衰年变法。与当时书坛新秀的金农、郑燮等书法名家相应,在清代书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刘墉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传世书迹以行书为多,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厚重、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乍看似有稚拙、肥满之嫌,虽系其晚年成熟之作,在今日来看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刘墉的书法,如按时代划分,还有早、中、晚年的变化:

图2山东博物馆藏

图3山东博物馆藏

早年约20岁左右,书法学赵孟頫、董其昌,笔法稚嫩妍美;正如徐珂《清稗类钞》所云:“文清(刘墉)书法……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康有为的《艺舟双楫》说:“文清少习香光”。清初诸帝均通翰墨,康熙雅好董(其昌)书,乾隆偏爱赵(孟頫)体,臣下群起风从,竞相模仿。刘墉亦受时风影响,自幼承家学,从董其昌、赵孟頫入手,学得轻巧玲珑之姿,其用笔轻盈可人,深得二人之趣。从图2我们能清楚感受到他那种学习赵孟頫的起承转合之笔法,图3有那股董其昌的提按轻盈之隽秀。

图4-1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图4-2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图5-1首都博物馆藏

图5-2首都博物馆藏

中年约30岁以后,书学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笔法雄深雅健、骨肉相兼、气苍韵遒,独具一格。图4和图5对联乃中年之后所作,一看皆乃颜苏之面貌也。细心的读者能回复我们哪一幅是颜多?哪一幅苏多?故《艺舟双楫》、《清稗类钞》说他“壮迁坡老”。刘墉的时代,正逢帖学衰微而碑学大兴,但是刘墉是专攻帖学的,以帖学起家。他的书法却被公认为是一代书家之冠,本朝书法之最,这一点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

图6-1天津博物院藏

图7局部

图8局部

图9首都博物馆藏

图6的结字仍有赵孟頫的影子,在笔法上参以颜真卿的肥厚感觉,可见当年的刘墉也是在不停地尝试改变自己的风格,在摸索中前进。而图9的此时,赵孟頫的影子所剩无几,基本以颜体和苏体的面目在出现了。

晚年约70岁以后,书法北朝碑版,正如《书林藻鉴》引《艺舟双楫》所言:“文清(刘墉)……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又言“盖山东多北魏碑,能见六朝真相,此诸城(刘墉)之所以或过华亭者”。后来的碑学主将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称赞刘墉的书法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范围者,把刘石庵的书法就推崇为帖学之大成。

图10济南博物馆藏

图11局部

图12局部

图10我们这里讲的是游丝,这个名词在前两年的《功甫帖》论证过程中,很是一番热闹,其中有一个书画鉴赏专家朱先生就提到,以书法游丝来论证真伪。花开富贵各表一枝,我们细看所有红圈内的细丝条,实际就是在书写提按过程中留下连接笔的痕迹,姑且就叫游丝。一般来说运笔的方向性是连贯一气呵成的,这种笔画与笔画之间有游丝或间断,但气息是呼应相连的,俗称为气息。但我们再看高清褚遂良勾摹版的《兰亭序》,也有这种游丝,但很多字的笔画是断气的,非一笔一气呵成所为;这点对于我们鉴赏书法的气息,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以后有机会我们解说书法的行气,再结合每个字,一幅作品的贯不贯气?就很好理解了。

图13首都博物馆藏

图14局部

图15局部

图13鉴赏刘墉的书法比较难以判断就是行气不够,也是因为他的每一个字犹如绣花针那样精雕细作,而且他是边写字边捻转运动笔端,所以不难怪他的书法行气不足。清代嘉庆年间的包世臣和刘墉是多年老朋友,在他的著作《艺舟双楫》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刘墉每每对客挥毫作书时,所用的执笔法是大拇指与食指成圆圈状,也就是所谓“龙睛之法”,以向人显示自己纯运腕力,而当他自己闭门作书的时候,则又是另一番情景,“笔如舞滚龙,左右盘旋,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会掉到地上”。

图16资深藏家提供

图17局部

图18局部

刘墉喜用硬笔短毫,书法丰腴淳厚、落落大度,其用墨浓厚扎实,不露锋芒。字体丰满、外柔内刚、貌丰骨动、别具一格,被誉为“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浑然太极,包罗万象”。刘墉书从颜真卿出,但较之颜氏更显圆润浑厚,作书喜用浓墨,见图18局部细节。

图19上海博物馆藏

图20局部

图21上海博物馆藏

图22南京博物院藏

刘墉精于小楷,其特色由图19-21的作品,可窥一斑。他书的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紧,点画洁净讲究。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后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实不为过。

图23首都博物馆藏

图24首都博物馆藏

刘墉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章法规整疏朗,墨色深厚浓重;笔划内含刚劲而粗细随意,但结体严谨却又舒展;既符合古法而又有新意,书风学智永乃至魏晋而又有创新,不愧为刘氏草书佳作。刘墉书法的结体严谨而又舒展,绝少连带飘动、流畅华美的形态,而是每个字自成回合,劲气内敛。且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处理为间断欹侧呼应,达到以稚拙求生动,以端严求变化的至高水平。刘墉书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图25安徽博物院藏

图26局部

图27宁波天一阁藏

“肥”是指其书法点画形态丰腴,刘书用笔重、用墨浓,有“浓墨宰相”之称。虽然古人强调“书贵瘦硬”方能“通神”,但是书能肥到好处,肥到妙处,使其特具风神意趣,决非平常人所能为之。乍观刘书,圆润肥厚,好似朵朵棉团堆积而成,似有“墨猪”之嫌。若细心品味,其实不然。刘书迥异于软弱妩媚的时风,卓尔不群,丰肥中出刚劲,古朴中有致巧,堪称“绵里藏针”。

王世贞尝评“苏东坡以老笔作嫩字”;此评刘氏书法,亦为切中肯繁。从出土的刘墉墓中遗物可知,刘墉用紫狼毫笔,纸张大多是蜡笺纸和高丽纸一类。用硬毫笔在不吸水的纸上书写,能做到不露锋芒,风神内蕴,显出刘墉的笔法尤其高明。刘书起笔用“逆蹴”之法,藏锋入纸。收笔笔锋内敛,引而不发,含蓄深沉。运笔变化丰富,时有秀劲之笔夹杂其中,显得张弛有度,笔画的开张和敛缩均出之自然,稚气与灵气相辉映。运笔中常常搭锋养势,折锋取姿,令力在字中。

墨色亦以浓、干为主,墨色浓厚中常透露出一丝光亮。刘书结字常用“打叠点画,放宽一角”之法,使一字之内有意留白,与浓郁层叠的点画相依对,疏朗与稠密并存,枯润互映。

图28资深藏家提供

图29局部

图30局部

“厚”是指其书法谋篇结字取势厚。刘书章法平白质朴,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无过多牵丝,然气脉贯通,一气呵成。杨守敬云:“文清书如绵裹铁,……雄深雅健。”相对于明末诸贤连绵直下的体势而言,刘书字字稳健,其结体大多是扁方形的,重心降低,点画之间表现出沉静内敛的厚势与张力。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曰:“尝见文清临瘗鹤铭,具廊庙之度,而兼山林之气。知小真书之妙,盖深有得于此。”古人操音律求饱满,奕棋讲厚势,为人修笃实,刘墉书法颇能暗合于此说。

图31汕头憨斋藏

图32局部

图33首都博物馆藏

图34首都博物馆藏

“静”是指刘墉书法意趣静谧,神情从容。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书法崇尚“静”气而忌“火”、“燥”,一味崇尚外示刚劲必现“火”、“燥”之陋;反之,一味避刚就柔,又易于流媚。刘书笔墨浓厚,善于藏头护尾,少圭角;点画意态谨然,从容不迫;又字字独立,大小相合,绝少大小悬殊之字。清徐珂《清稗类钞》云:“其(刘墉)书之佳处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刘墉以不凡的气度避火燥,去柔媚,驾驭浓黑新亮的笔墨写出了一片静寂的世界。清人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云:“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青,大非容易,国朝作者相望,能副是语者,只有石庵先生。”

图35天津博物院藏

图36局部

刘墉书法的价值,就在于他把优游养性的翰墨馀事,与作为朝廷重臣所具有的儒雅气质结合在了一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露人格、寄托性情的理想方式。透过他那温集敦厚的书法风格,可以使人感到儒家思想的精神财富。刘墉书法的风格和明代以来帖学传统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学帖者习惯的流畅婉丽或纵肆跳宕,而是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重的墨色,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温恭俭让、智圆行方的人格心态。

图37南京博物院藏

图38局部

图39局部

我们在鉴赏刘墉书法注意一下三点:第一综合他临习过程中的早年赵孟頫、董其昌和中年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字体风格的神韵;第二他运笔用“逆蹴”之法,逆锋捻转笔端入纸,笔重墨浓“肥厚墨猪”的特点;第三纸张多为蜡笺或高丽纸,纸张基本不吸水,笔法上的游丝相对比较清晰。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贯气;当您能理解到书法贯气的时候;书法上的真伪,基本可以通吃了。今后文章我们会有间断性推出,敬请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