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历史文化简词趣释 侯文峰郝继文 xiān 祆:〔~教〕拜火教,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绵山《大唐汾州抱腹寺碑》文中有“祆精夜吼,魔女春吟”的描述。祆神楼,介休人称之为玄神楼,相传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主持建造,为介休的国保级文物。祆字常被写错,有两点要记住:一是它的偏旁,因为和宗教祭祀有关,所以是“示”旁,不是“衣”字旁,更不能写成“袄”;二是右侧部分是“天”字,最上一横是平的。 dié 咥dié: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语中,大概是“甩开腮帮子狠吃”之类,在介休,说法就简单多了:“咥吧!”“咥”,读“die”,阳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如《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不咥人,就是不吃人。“咥”,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说打某人的秋风,吃他一顿,也说:“咥他一顿”。 hàn 颔hàn:意为下巴颏、点头,如下颔、颔首。但介休人在说到家乡的一位名人——古文字学家张颔时,发音为张颔hán。音韵学中有个“四声别义”的概念,可以解释声调在某种情况下发生变化的现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了解一下。这个字最常用的地方是讲诗词的时候,律诗的第二联叫做颔联。介子平在张颔铜像的阐释时,认为“颔”字引申义与“张”义相反,大约为一收一放,设计者将铜像双手作一开一合,有了象征的意味。 heiqing
黑青:介休话“黑”读“喝”(he),“青”读“奇”(qi)音而后缀ei韵,声母则近于c,两字皆指颜色,合则略近青紫色,外伤肌肤的淤青也以此指称。区别于“柳青”色,并兼指笳子的颜色,黑青引申义指人一无是处,“黑青笳子”则几近于骂人。黑青在普通话中不连用,周边的方言中也无连用现象,介休话的这种连用体现出某种特殊的地域性情。 用物作色彩的指称也是介休文化感受中的一种特色。如牛毛黄、木鸽灰、水红等。古玩界称某种瓷器颜色叫“茄皮紫”,应该就是介休所谓“黑青”。 kū lǜe
圐圙: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两个口分别框住了四方八面,意为“围起来的草场”,念枯略(kūlǜe)。介休话中读“刮连”(guolian),“圐圙”在蒙古语中指的“用栅栏围起来的草场”,字形一望可知是后起的会意字形,方框内为“四方”和“八面”。介休话借来指称一种蒸制的面塑,形状是一个圆圈。圐圙是孩子满月、三岁、完十三时,姥姥家必备的礼物,通常是石榴(莲花)佛手圈在一起。(见附图) jīn 《说文革部》:“靳,当膺也。”靳字原意是指马匹胸口的用来保护的皮革。后来引申为“靳固”之“靳”(《玉篇·革部》)靳即是固。介休许多村名有“靳”字,有“大靳”“小靳””“靳凌”等,村中并无靳姓,则其村名源起可能与引申义有关,和战争有关,谓坚固程度。与战争相关的村名至少还有两类:一类含有“屯”字,褚屯、钦屯、南靳屯等;另一类含有“壁”,如张壁、遐壁、郭壁等。 wū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司马弥牟为邬太夫。注:今汾州介休县有故邬城。一般认为就是指现在介休境内的邬城店村,这是介休历史地理上出现最早的称谓之一。另河南堰师县有春秋时郑国属地,也称“邬”。 “邬”字的偏旁为右“卩”部,“卩”部在篆书中写作“邑”,以右“卩”为偏旁的字大部分都与城郭有关。 g? duò
榾拙:亦作“榾木突”。木柴块,树根疙瘩。介休话读若g?jué,也作“圪节”。冬季炭火以外,烧柴草,不能经久,唯树根,断木可以暖炉。清曹寅《和静拙翁围炉原韵》有“绝塞穹庐火,山堂榾柮炉。”宋无名氏诗:“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慢腾腾地暖烘烘。”榾柮暖炉慢而迟久,力量大,可以用来喻治学立功。 gē 圪:在介休乃至山西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字。作名词时,意为:土丘,土岗。如:圪台,圪塔;圪垛(小山;土丘);圪拉(即坷拉,土块)。作前缀时与名词结合,多表示叉形、针状、碎粒状或丝状的东西。如:槐树圪杈(槐树枝杈);一圪星儿土(一丁点土);圪节(竹子、稻、麦、高粱等茎上分枝长叶的地方;两个圪节间的一段;泛指长条形分节的东西的一段)。作助词时与动词结合,多表示动作的继续。如:小虫从土里圪拱出来了。你们先圪吃的,我出去圪走圪走。多数情况下,圪字是发语词和助词,并无明确意义。语言的变迁中,读音转化有很多情况,有些是一字分音而转为两字的,如介休话中有“圪榄”(gelan)即为“杆”的分解。语缓则音节独立出来,语急则独立音节合成一个,如“窟窿”,合读即为“孔”。这些都是音韵学中有意思的现象。 Yuèzhuó
鸑鷟:据《春秋·国语》、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形容它“似凫而大”,赤目紫羽,是祥瑞之禽,为传说中的五凤之一。介休洪山泉也称鸑鷟泉,即相传泉涌时有鸑鷟鸣于此。 编辑:郭鑫 行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