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扬州总关情 ☆白文霞(河北省) 三月的扬州确实是温婉细致的,像个妙曼的年轻女孩,一颦一笑都透着风情。天气暖了,花儿都开了,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一簇簇不同色彩与类型的花,这是她快乐的笑颜。难免也有双眉颦蹙的时刻,就像那时来时散的微雨,小情绪把个城市氤氲的浓荫烟缈,不胜伤情。的确不虚“烟花三月”的美称。 扬州和南京一样在历史上拥有不能磨灭的痕迹,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曾繁盛一时。因为运河漕运,交通汇集,这里的气氛无一时不欢,无一刻不闹,繁华密集度不抵金陵,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否则,若干年前,李白的诗句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也不会有口气上的如此羡慕和憧憬。隋清两朝皇帝对扬州的偏爱也说明了这里的诱惑有多大,乾隆甚至六下扬州,一颗浪漫激情的灵魂根本按捺不住对扬州一次次的向往和追逐。还有那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晚唐才子杜牧,政治上的抱负难以得志,长居扬州,情寄欢场,留下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让这个城市更加多了一层香艳之情。不同的人来了又去,今日的扬州因为水运的颓败消散了几许浮华欢闹,但骨子里的安静和雅致却经过岁月打磨愈加光滑了。今日来,为的正是感受这浮华褪去的静。十年前的夏天曾在这里匆匆而过,半天的逗留虽然只捕捉了几道随风飘散的片断,那份柔媚入骨的味道却是坚定地储藏在记忆里经久不散。包括街道上垂至头顶的柳、热心地和我们说着吴中方言的大妈、随处盛放的花朵、满目琳琅的丝绣及饰品,当然还有集扬州城之至美的瘦西湖。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而真正以独立之精神、具体之形象呈现于世人心中的,莫过于杭州的西湖,以及扬州的“瘦西湖”了。这片狭长婉转的水域因着堤边峰回路转的繁树和水里百媚千娇的石桥变得绰约生姿,余味悠长。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我认为,这一“瘦”字确实应了这里的精髓,曾经李易安的“人比黄花瘦”,一字便道出了自己内心深藏的不得说出的痛,而今,这里的瘦映射到游客心里的爱怜,自也是不由自主地生发出来。湖虽瘦,精神却是满的。古往今来,太多名流雅士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诗篇。其中地位最高的是乾隆,走在湖畔,想来是离家日久,忽然触景生情,想起京城的家,感慨这里的景色与北海无不相似,只是少了一座白塔。帝王的无心之感成了当地官商的心头之憾,传说盐商们连夜用白盐堆起了一座塔,外形大小与京城如出一辄。历史的风烟早已遁去,传说的真伪也无甚意义,这座白塔反正是留了下来,与这里标志性的建筑五亭桥遥遥相对,倒是在亭桥树影中别有趣味,与南方的温婉水润稍有不同。还有那著名的二十四桥,因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引的人众心向往,成了这里文化上的标志。其实比起来,我更爱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诗境里的一种冷比淡淡伤感更刻骨,更让人过目惊心。想来,这样的湖,这样的桥,这样的花与树,再加上一掬月光,这个世界,霎时便圆满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满城满湖的月光涤荡着诗人的心魂,怎能不引得他们意兴大发,灵光四射,留下的诗句都带着情感的剑刃,穿过层层光阴直抵今人仍能触发隐隐的痛。正是这种吸引,让每个游人心里都有一座二十四桥,来到这里自然都要一睹其风韵。记得上一次来,对于二十四桥的概念很模糊,当地人也说不清这到底是其中的一座桥还是这一带桥的统称。当时也没有哪一座桥有特别的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