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日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唐朝时由于中日两国佛教的相互传播,茶文化也传入日本,经过不断改造和创新,诞生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具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翻来历史的画卷,看一看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各种礼仪和精神。 一、茶文化的始祖: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远古时代的神话 中国人讲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处在最后一件事的“茶”,在中国已经拥有了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传大约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那位尝遍百草的神农氏就发现了茶:神农氏为了证明药效,把每种药都亲口尝试一遍,但是也经常会因此中毒,直到有一天他吃下了“荼”,发现身体上有毒的部位都会变得透明,然后毒素慢慢化解,从而证明了“荼”有药用价值,经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最后将“荼”更名为“茶”。民间也有:“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2.从药材到饮料:茶文化的与时俱进 茶在早期时作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药材而存在的,因为神农尝百草的典故,“茶”又被称作“查”,意为清查身体疾病,治疗病症的意思。根据《诗经》的记载,茶最早就是用来治病的,最早在南方的巴蜀地区流行开来。巴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潮湿、闷热的地方,在早期社会更是一个毒虫遍布、瘴气肆虐之地,而南方酸性的土壤刚好适合茶树生长,所以巴蜀人民就通过喝茶来治疗因为湿热所导致的疾病,久而久之,身体自然就变得健康。 清代周蔼联的《竺国游记》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东汉华佗《食经》中也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意在说明茶的药用价值,对某些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中国还有以茶闻名的地区,比如湖南的茶陵,就因为南临茶山而得名,因为湖南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南方的楚国,楚国初建时为荒蛮之地,环境恶劣,靠着喝茶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于是在西汉时被赐名“茶陵”。 随着人们身体的逐渐健康,茶的药用价值开始减弱,慢慢的成为了一种饮料:《尔雅·释木》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冰雪聪明的巴蜀人民把茶当做药物,同时也把茶当做了可以和水一起喝的饮料,因为巴蜀人民喜欢吃辛辣的食物来缓解湿热、驱逐毒气,而辛辣的食物会使人上火,人们发现通过喝茶不仅能清热解毒,还能预防上火,因此把茶作为了饮料,一直延续到今天。此外,根据《晏子春秋》的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人们还把茶作为做菜的原料,做出来的菜称为“茗菜”。 二、从魏晋乱世盛唐时代: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传播 早在魏晋时期,茶文化就已经有了初步的体系,随着前朝茶文化的不断积淀,魏晋时期的茶文化开始向着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转变。魏晋时期人才辈出,文人雅士们的诗中自然少不了对茶的溢美之词,由于他们的加入,茶逐渐脱离了饮食的层面,又由于诗中对茶各种不同的赞美,使得茶文化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代表着人们的精神寄托。魏晋时期是一个乱世,司马家乾纲独断,迫害了不少反对他们的大臣,人们为了避祸隐居山林,由此诞生了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爱好玄学,不论朝政,逐渐形成了清谈之风。既然是“清谈”,那么总是喝酒喝到酩酊大醉必然有损于这种高雅的形象,于是茶文化开始兴起,逐渐成为了承担人们精神文化的载体。 因为魏晋时期茶文化初步体系已经形成,因此在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的唐代,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并随着佛教的传播,流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茶文化全面盛行,虽然饮茶发礼仪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在喝茶这件事情上,唐人基本做到了“全民皆茶”,事实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就越来越强烈,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就离不开时代的发展,著名的《茶经》,就是盛唐时代的“茶圣”陆羽编纂而成的。 唐代诗词中关于茶的描写也是数不胜数:《咏茶十二韵》中写到:“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把饮茶时的轻松愉悦和煮茶时的香气宜人都融入了诗中,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茶香萦绕。唐代诗人把对茶的喜爱写进了诗中,使茶不再是最初的药材和简单的饮品,而是一种文化,能代表人的喜怒哀乐。 盛唐时期海晏河清、天下归心,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使得大唐王朝威震四海、八方来朝。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源源不断,发达的贸易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同时由于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日本和中国也开始有了文化交流,唐朝向日本派去了遣唐使,传播中国文化,日本也派出了“留学生”,学习中国的文化,茶文化就在这时传入了日本,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国。 日本的“留学生”最澄从中国带回了茶籽,并且在日本广泛种植,扬起了弘仁茶风,受到了嵯峨天皇的赞扬,天皇同意他将茶文化传播于日本民众之中,向他们讲解如何种植茶和如何饮用茶,在这一文化体系上不断发展,日本人研究出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三、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的很多文化都起源于中国,茶道文化也不例外,在茶文化刚刚传入日本时,日本的茶文化和《茶经》中的内容如出一辙,可以说是完全“照搬照抄”,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发明了“四规七则”的茶道文化,才拥有了自己的茶道文化。 1.“草庵茶”:日本本土茶道的初步形成 茶在早期的日本,也是只能供上层社会使用的,所以在国内传播的速度有限。由于日本的茶道是由僧侣传入国内的,因此茶道文化中也渗透着参禅悟道的理念,是日本茶道艺术发展的独特内涵所在。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将茶叶种子带回了日本,从此人本人不仅饮茶,还学会了吃茶,荣西禅师受到中国的《茶经》的启发,将参禅悟道的理念融入书中,最终编成了《吃茶养身记》,他也是日本禅茶的鼻祖,为日本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室町时代,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城市化小有规模,市集上热闹非凡,奢华之风渐起,但很多人厌恶这种喧嚣的生活,追求自然的田园风光。以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等“佛系”茶人为代表的“草庵茶”就这样诞生了,他们把自己的书屋开辟成一个个小草庵,用来做茶室,前来喝茶的人不仅可以在这里获得久违的平静,还可以欣赏田园风光,保持身心愉悦。 这一做法很快流行开来,在日本民间受到追捧,人们纷纷来喝“草庵茶”,参禅悟道。村田珠光等人认为从中国传入的茶具过于精美华丽,因此将本国质朴的黑色陶具用来做茶具,用这种茶具待客,可以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也能体现日本人崇尚简朴的民族风格。与村田珠光齐名的茶人武野绍鸥引进了“和歌”,人们在喝茶的同时用和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极大的丰富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日本人将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自己的茶道文化,其中蕴藏的精神内涵,和中国的茶文化一样丰富多彩。 2.千休利:日本茶道文化集大成者 村田珠光所创立的茶道,审美情趣有余,却礼仪繁杂,千休利继承了茶道后将书院文化与草庵茶文化相结合,删除了其中繁文缛节的部分,提出了“和静清寂”四字,“和静”是指尊重每一位前来喝茶的宾客,“清寂”是指一种恬淡、冷峻的审美观。千休利将这四个字作为喝茶的规律,简化了茶道,强调回归自然,把以往喝茶礼仪中繁琐无用的步骤通通抛弃,让茶道文化又回到了最初的简单质朴,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茶的认识,也提高了审美情趣。 四、中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 中国茶文化并没有专注于茶道研究,而是由“俗”向“雅”的方向不转转变,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从史书典籍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茶文化中没有“茶道”一词,喝茶的时候也没有繁琐的礼仪,中国茶文化所强调的,是道德、身体和人的关系。 原始的茶文化就是以“俗”为主,并强调人和身体的关系: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获得健康的身体,不得不饮茶,如果身体都搞垮了,那么讲究更多的礼仪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即使是在时代有所好转,人们身体的变得健康以后,中国的茶文化仍然强调修身养性、淡泊明志的道德内涵,茶文化中尤其提倡“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念,把道德、身体和人的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到了宋代,茶文化才开始追求精致,向高雅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宋代的茶具开始变得精美,烹茶的手段也愈加繁琐,茶道文化初见端倪。宋代人提出了“韵高致静、致清导和”的茶道观念,这一点与日本茶道中的“静、和”精神不谋而合,是日本茶道文化对中国茶道文化的创新和启示。 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也同样经历了很多的蜕变。由于日本的茶文化是由僧人传入的,所以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佛教教义,他们认为既然要修炼茶道,就要戒酒戒色,潜心修炼。茶道的创始人村田珠光提倡“人生而平等”,他认为主人和客人要相互尊重,不要存在等级之分,同时也要遵守客风和主风,主人要有主人的待客之道,客人要保持宾客应有的礼貌。继续这种茶道思想,村田珠光创建了日本最初的茶道,此时的茶道精神中最注重的是礼仪。 另一位继承茶道思想的茶圣——千利休,提出了“和、静、清、寂”的茶道思想,认为喝茶时不应该拘泥于礼仪,喝茶时主人和宾客所体验到的快乐,才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所在。由此日本的茶道开始化繁为简,从流于形式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