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zuozhen.html 胆囊息肉在医学上只是描述性用词,并非确切诊断。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内壁长出的肿块,可能是良性的病变,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大部分的小息肉是采取定期随访追踪的处理方式;但如果息肉变大有恶性的风险时,就应考虑手术将胆囊取出,并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不论是多先进的机器,如B超、CT、核磁共振,都无法事先确定胆囊息肉是什么样的本质,手术才是诊断的唯一工具。 B超为诊断的首选方法肿瘤性息肉一般为单发,有恶变的可能;非肿瘤性息肉多为炎性息肉或胆固醇性息肉,呈多发状态,癌变的可能性不大。其中,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黏膜胆固醇结晶沉积,约占所有息肉的50%左右,一般带有蒂,容易脱落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或成为胆囊炎的诱发因素。 如果B超未能鉴别,可以通过超声内镜、CT或MR等进一步检查来鉴别。如果还不能确诊,只能切除胆囊后进行病理检查才能鉴别。 4类息肉各具特点1.胆固醇样息肉 由于胆固醇代谢的局部紊乱,胆汁内胆固醇含量增高而沉积于胆囊壁上形成。它的超声特点是多发、较小,在1厘米以内,有蒂且蒂细小,高回声,无声影,结节不圆,结节内无血流信号,与囊壁相连,有的息肉会脱落排出胆囊。绝大部分超声报告的胆囊息肉为胆固醇样息肉,多年超声观察不会长大,对人危害性不大,无需过于担心。 2.胆囊腺瘤 分为单纯性胆囊腺瘤和乳头状胆囊腺瘤,前者为良性,后者为恶性,或称癌前病变,绝大部分胆囊腺瘤为单纯性胆囊腺瘤。 这种病在较小的时候(小于1厘米)很难与胆固醇样息肉区别。它的超声特点是单发的多、体积小(平均5.5厘米),结节呈圆形,偶有蒂,不脱落,与囊壁相连,回声较低,无声影,较小的无血流信号。这种腺瘤只要长大就有恶变的可能性,有蒂的不容易恶变,无蒂的容易恶变。小于1厘米的不容易恶变,大于1厘米的容易恶变。 所以,对于单发、较圆、回声低的息肉就应该特别关心,半年内复查1次超声,发现长大及早处理。乳头状胆囊腺瘤多伴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及相应的不适症状,发现这种情况的胆囊息肉无论大小最好都别耽搁,宜及早手术。 3.胆囊癌 它的分布特点为多在胆囊底部,其次为体部和颈部,无蒂、不圆,多为块形、乳头状形,内部回声低,可探及血流信号等。发现这种报告及早明确诊断后,也应早做手术。 不管是治疗胆囊结石,还是胆囊息肉,都没必要切掉胆囊,都可以采取保胆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疗。临床统计分析,胆囊息肉一旦长大,直径超过10毫米的话,就很容易发生癌变;当胆囊息肉的直径超过15毫米的话,会%发生癌变恶化。 假如胆囊息肉恶变为癌的话,生长得非常快,胆囊壁比较薄,癌细胞会突破胆囊壁,扩散到外面,转移扩散速度很快。因此,胆囊癌患者5年生存率非常低,大多数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发现胆囊息肉后,必须及时把息肉摘除。 症状明显宜手术治疗如果确诊为宜手术的胆囊息肉,就要整个切除胆囊吗?什么情况下可以保留,什么情况下要切除,而什么情况下可以暂不治疗呢? 胆囊息肉如有明显症状,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医生通常会建议手术治疗。无症状的患者若有以下情况也应考虑手术:直径超过1厘米的单发病变;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或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 患者如无以上情况,不宜急于手术,应每6个月复查1次B超。一般的胆囊腺瘤、早期胆囊癌手术都要整个切除胆囊。 术后多吃蔬果和低脂食品切了胆囊后,真的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症状吗?有没有一些好方法帮患者度过术后不适这段时间? 胆囊息肉诊断明确的话,切除胆囊后一般不出现上述症状,但约有25%~30%可出现一过性胃肠道症状,一般3~6个月后消失,约有2%~8%可因症状持续而需要积极治疗。 往期精彩点击下文观看 胆囊切除手术到底该什么时候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还是保胆取石?60岁退休老医生说出真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