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五十余种,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出版各种译本三十余种。 冯骥才青年时代便开始从师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如玉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他以写知识分子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图书简介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老辈人都知道这句顺口溜。北京的“老炮儿”,在天津叫“玩闹”,叫“大耍儿”,而这些人在冯骥才笔下,称之为“奇人”。 冯骥才在天津生活了一辈子,深谙天津人骨子里那股子劲,那种“逞强好胜,热心肠子,要面子,还有嘎劲” 比如神医苏金散,凡来看病者不论贫富必须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被称为苏七块;比如刷子李,粉刷屋子必穿黑衣,倘若落一白点,白刷不要钱;比如家产卖不尽卖成精了的蔡二少爷;比如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画一只燕子做标记的神偷燕子李三……一个个好玩的人物自己蹦出来。冯骥才说,写东西不是绞尽脑汁的事,跟人物较上劲,人物自己往外蹦,写出来才有意思。 在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里,冯骥才把他心中的这些天津奇人写得活灵活现,以清末民初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讲述一个人物的传奇事迹,惟妙惟肖,人物音容跃然纸上。此后又增写、修订,年伊始足本《俗世奇人》首发。旧版中《泥人张》《好嘴杨巴》《刷子李》等作品已经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新版中又增加了最新创作的《神医王十二》《燕子李三》《黄金指》《冷脸》等18篇,共36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气强悍。冯骥才说,文化学派里有个年鉴学派,认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某个历史阶段表现得最充分。比如北京是政治化的精英城市,上海是商业城市,天津是市井城市,也就是俗世;北京出梅兰芳这样的人物,上海出周璇这样的文人艺术家,而天津则出骆玉笙、马三立。“天津出不了老舍,北京出不了马三立,城市不同,城市里人的性格就不同。”因此这才有了这些奇人。 写俗世,落笔却不俗,故事精短生动,语言干净简练却入木三分。冯骥才认为,这样的写法跟中国小说传统有关,用文人笔墨写世俗。中国诗歌成熟在前,小说成熟在后,受诗歌影响,小说讲究练字,如从唐传奇到《聊斋》,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也不行,特别精炼,写人物一般需要三个情节,从不同的侧面将人物撑起来、立起来,关键是结尾还要有包袱,要余味无穷。 精彩段落 要说最洒脱,还是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天津有位说相声的叫皮大嘴,单看模样就可乐。个子高又瘦,手小脚小脑瓜小。圆圆小脑袋像杆子上挂的小灯笼,更怪的是——嘴大。他脑袋小嘴大,远看只剩下一张嘴了,所以绰号皮大嘴。 皮大嘴能说,死人能说活,张口就来,随处“现挂”,妙趣横生,很早就在三不管一带说单口相声出了名。能说的人都能编,凡是皮大嘴编的说的故事,都能口口相传。原本天津相声一行挺看好他,谁料他天天想发财。天津卫财主多,他看得眼馋。开头,他赚钱的法子是一边说相声一边卖药糖,说一段相声卖一会儿糖;嘴里嚼糖耳朵听相声,两不耽误挺舒服,单用这法儿他就赚不少钱。后来变了法子,说一段相声卖一会儿从租界弄来的洋凳子,洋凳子不单新奇好玩,还松松软软像个猪屁股,坐在凳子上听相声,舒服还有乐子,听完相声就忍不住把洋凳子买走了。皮大嘴脑袋灵活,脑子愈灵的人愈好做买卖。逢到雨天卖洋伞,遇到晴天卖太阳帽。那时候只要是洋货就有人买,他手里渐渐也就有了钱。有了钱,开饭店,饭店赚现钱。吃饭的人一半来吃一半听他说。凭皮大嘴的嘴加上他的脑袋,怎么干怎么来钱。三年过后,他居然在东北角干起一家金店。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 图文编辑:杨霞 内容审核:王德建祁晓红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华书店 欢迎您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华书店 新华大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