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艾给妈妈订了一份体检套餐,昨天结果刚出来。 “肠道里长了个肉疙瘩!”妈妈轻声说道。 我一听很紧张,接着追问,多大了?是什么息肉? “3mm,医生说按时复查就好!”听到这句话,我的心才放下来。 肠息肉,实在太常见了,为此小艾写了很多文章提醒大家重视,但其实,不只是肠道,人身上很多地方都会长息肉,有一些甚至会发生癌变。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像一个小肉坠,人体有粘膜的地方都能长。它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小至几毫米,大至几厘米,形状和数量都可以是多样的,胃、肠、胆囊、鼻子等部位都有可能出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息肉是癌的近亲,因此,如果身体出现息肉,应引起重视。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反之,发生癌变的息肉也会有一些共同点。 一是短时间内迅速生长的息肉 如果出现这种息肉,就应引起注意了,尤其是直径超过两厘米的息肉,往往有可能是属于恶性,患者应尽快就医确诊,以免病情迅速恶化,错失治疗机会。 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的癌变几率越大:1cm以下的息肉癌变率1%;1-2cm的息肉癌变率为10%;2cm的息肉癌变率可达50%。 二是腺瘤型息肉 在组织学上,息肉有腺瘤型和炎症性之分,如果经医生确诊是炎症性息肉,则癌变的几率较低,但如果确诊是腺瘤型息肉,则应引起注意,因为这种息肉较容易恶化癌变。 三是菜花型、宽基广蒂型息肉 相比起体积小、带蒂的息肉,菜花型、宽基广蒂型息肉更容易癌变,患者如有这种息肉,应及时治疗。 四是多发性息肉 如果身体同时出现多个息肉,则要重视了,毕竟“积少成多”,癌变的几率也会因为息肉的数量过多而有所增加。 由于在医学界上癌症的治疗还不是非常成熟,一旦患癌往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治疗费用也高,因此人们往往谈癌色变,既然息肉有可能癌变,平时就应该多注重检查,如有必要应及时切除,那么,应如何检查息肉并切除呢?我们以较为多发的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鼻息肉为例科普一下。 胃息肉:检查是否有胃息肉最有效的方法是做胃镜检查,对于直径小于0.5厘米且数量少于2个的胃息肉,可直接使用活检钳摘除;对于直径在0.5厘米至2厘米之内的胃息肉,需要切除鉴别病理分型;而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由于手术创面较大,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值得指出的是,超重肥胖者和长期情绪不佳的人士患上胃息肉的风险更高,因此大家需要注意加强日常体育锻炼,把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保持良好、乐观心态,防止胃腺体异常分泌。 肠息肉:肠息肉通常是多发分布,而且生长的位置隐蔽,如果年龄在45岁以上,有经常性无故腹泻、便血等症状,可做一次肠镜,一旦确诊患有肠息肉,有癌变倾向的,需要尽快切除。但如果是炎症性息肉,而且面积小,可以定期复查。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属于比较多发的息肉,几乎每16人就有一人患有,通过B超即可发现,如出现胆囊息肉且直径大于1厘米,应尽快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以避免发生癌变。 鼻息肉:鼻息肉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它长在鼻腔内,当大小如豌豆时,患者会出现鼻塞、流鼻血等症状,此时应及时就医,不要误以为是普通的感冒或者过敏性鼻炎,耽误治疗。当确诊为鼻息肉时,最好的解决办法的进行手术,并在术后做活检明确诊断。 如果体内发现息肉,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但如果出现了恶性息肉则要十分注意,息肉发展成为癌可能需要用5-15年,但“病向浅中医”,一旦发现恶性或者疑似恶性的息肉,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对付息肉的同时,也要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少吃或者不吃煎炸油腻食品,做到不熬夜多运动,身体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解决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小编猜你还想看: 肠镜能发现早期肠癌,医生提醒:这3类人硬着头皮也要做肠镜检查 身上4个部位突然长“肉疙瘩”,别不当回事,可能是癌症的信号 五个症状不断出现,十有八九是恶性肿瘤,最好去检查一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