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3074.html欧洲公司将开发用于卫星轨道转移的太空机械臂 据spacenews网站报道,欧洲太空制造公司于00年9月1日宣布与Momentus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机器人卫星,并将于0年发射。 根据谅解备忘录,这两家公司将在Momentus公司的Vigoride转移平台上安装欧洲太空制造公司的机械臂。通过该机械臂,Vigoride可以抓住太空中的卫星并将其转移到新轨道。 目前,Momentus公司宣布已经与多家公司达成协议,计划在发射前将这些公司的小型卫星与Vigoride集成。总部位于卢森堡的欧洲太空制造公司的产品开发专家哈里森·皮特曼表示,如Vigoride拥有机械臂,它就可以轨道上捕获并移动卫星,而无需固定在Vigoride平台上。与传统的对接方法相比,机械臂是首选,这使得Vigoride能够为更多的卫星提供服务。 欧洲太空制造公司的总经理雅罗斯瓦夫·乔沃斯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0年的演示任务将展示机械臂将如何改善太空转移任务,并希望在完全集成的系统中评估这两种先进的商业技术的可行性。 Momentus还在9月日宣布将在第次的Vigoride演示任务中集成个PocketPod部署器,里面搭载了9颗西班牙Fossa系统公司的PocketQube小卫星,该演示任务计划于01年月利用“猎鹰9”火箭发射。 PocketQubes是一种侧面仅有5厘米的微型卫星。与立方体卫星一样,多颗PocketQubes卫星可以组合成各种尺寸的卫星。Fossa系统公司计划为这些卫星搭载通信及地球观测载荷、天气传感器和实验推进系统,其中有3颗卫星将使用LoRa低功耗网络协议来提供远距离物联网通信。 俄罗斯计划0年3月发射“安哥拉卫星号”通信卫星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列舍特涅夫信息卫星系统公司9月1日表示,俄罗斯为安哥拉开发的“安哥拉卫星号”(Angosat-)通信卫星将于0年3月入轨。该公司目前正在制造卫星平台。 欧洲空客公司开发的载荷是该项目最关键的部分。两家公司为此已建立了所有必要的关系,举行了会谈,双方正在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列舍特涅夫公司称,考虑到制造流程高度统一,该公司将利用自身积蓄的潜力迅速建造平台,这项工作现正在按客户认可的时间表推进。 年1月6日,“安哥拉卫星1号”通信卫星由一枚采用“弗雷盖特”助推器的“天顶-SB”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港发射升空。1月7日,在与助推器分离后,这颗卫星失去了联系。 俄罗斯一直试图恢复与卫星的联系直到年1月中旬,当时卫星仍处在从俄罗斯领土上无线电能直接联系的区域内。之后,安哥拉方面承认这颗通信卫星无法正常使用。 与此同时,俄罗斯能量火箭航天集团表示,俄罗斯和安哥拉已就制造“安哥拉卫星号”来取代失联的卫星达成了一致。俄方还将在第二颗卫星制造期间向安哥拉提供C波段和Ku波段通信频率资源。 能量火箭航天集团5月份的综合财务报表显示,为安哥拉开发和发射“安哥拉卫星号”通信卫星的工作已分配给了列舍特涅夫信息卫星系统公司。 蹈海探天,只为北斗梦圆据人民日报消息,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这离不开“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代代北斗人接续奋斗、不懈探索。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诠释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科技战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如今,北斗人的征途还在继续,他们的精神也将传承下去,谱写新的故事。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创新的征途将再次起航” 年,林宝军从北京奔赴上海,担任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开启了自己的“北斗生涯”。 此后11年里,他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1岁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了1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抓总研制和发射,实现了众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为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和开通立下功劳。 回顾与北斗为伴的岁月,林宝军印象最深刻的是年北斗三号卫星首发星在发射前整流罩合罩的瞬间。 “当整流罩合上的那一刻,我想到再也看不到这颗星了,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下来。”林宝军说:“为了研制这颗星,伙伴们用了3年多时间实现了美国GPS系统花了0年时间攻关的技术。” 在林宝军看来,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攻关一项航天技术一般要花10年左右时间,在卫星上应用可能又要10年左右。如果用别人现在的末期技术,到卫星做出来,就等于是0年前的技术了。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追赶和超越。” 据介绍,一般来说,航天系统内一件产品中新技术的使用率不超过30%,但在北斗卫星里,新技术的使用率超过了70%。 比如,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有一门“看家本领”——在轨赋能。这项技能可以使卫星在天上“有错能改”“自我修复”“自我刷新”。以往,一号卫星上天后完成任务,就要弃用,等待二号卫星发射后替代它。但有了“在轨赋能”这项本领后,卫星就可以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信号体制、算法、频率等的更新换代,并被赋予新的能力。 创新并不容易,“理念和观念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难。”林宝军清楚地记得,年7月,自己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说服身边的专家接纳这个观念,并朝着这个方向尝试,“现在大家都觉得这创新太值得了!”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自主创新的路子越走越宽。功无枉费,经过北斗人持续奋斗,6月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7月31日,参加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后,林宝军难掩内心激动:“创新的征途将再次起航。” 远望7号船船长倪留国“为能一直远航深海大洋而自豪” 3年与船为伴,参与执行全部44次北斗导航卫星海上测控任务,远望7号船船长倪留国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说起蹈海探天的追“星”历史,倪留国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但最难忘的还是年执行北斗二号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中,远望3号船听令参加应急测控,参与验证卫星扩频设备信号锁定,在分秒之间牵引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远望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发射和飞行时的海上测量及控制任务。海上测控看似只有短暂的几百秒,但对于高速飞行的火箭、卫星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凭借着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远望号船圆满完成00多次海上测控任务,成功率%。”倪留国说,“我为能一直远航深海大洋而自豪。” 远望7号船驾驶室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上交错纵横的航线,记录了远望号船护送北斗的时刻,也见证了远望人对未知海域的探索。与有相对固定航线的远洋商船不同,航天测量船多是向大洋深处进发。每次执行海上测控任务,尤其是开辟新的航线,对远望号船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从使用传统的航海仪器到新加装北斗导航设备,远望号船经历了从测控北斗卫星到验证使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变化。而伴随着北斗卫星发射进程,远望人经历了从第一次执行北斗任务的紧张到一年执行近10次任务的从容。倪留国也从一名航海员成长为船长,航海里程达到了近50万海里,完成了80多次任务。 每次海上测控任务短则一月、长则数月。“桅杆上系着梦想,甲板上书写人生。尽管在星辰与大海的征途上,有一些无奈和艰辛,但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能够为建成北斗导航系统贡献一份力量,我们为此自豪,并将继续追求卓越。”倪留国说。 北斗系统“收官之星”发射任务01指挥员尹相原“很幸运能和北斗共成长” 6月3日,伴随着轰鸣巨响,重新加注燃料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飞向太空,为北斗发射任务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当指挥长宣布发射成功的那一刻,尹相原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不过没有过多庆祝的时间,当天下午,他和同事就需要对塔架的状态进行撤收和恢复,为下一个任务做准备。 尹相原是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收官之星”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这是他第五次担任01指挥员,也是第三十九次参与北斗发射任务。 作为01指挥员,尹相原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应急情况,因此要对十几个子系统和所属的00多个岗位的流程和特点比较熟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及时准确地给出指令,保证任务顺利推展。 航天发射是高风险的行业。尹相原觉得,整个任务中最危险的是常规加注和低温加注,“常规推进剂有剧毒,低温推进剂温度极其低而且易燃易爆,我们要进行大量的训练。” 6月15日,尹相原和同事在进行正常的发射前功能检查,低温动力系统的指挥员突然报告,说某项压力参数不正常。虽然故障很快得到排除,但随即又有了更大的挑战:“推进剂不满足发射的温度要求,必须泄出近吨的火箭常规推进剂,再重新加注。”尹相原说。 大规模燃料泄出,比加注危险百倍。关键时刻,尹相原所在的加注分队党支部反复研究推进剂泄出技术难点,分析近个阀门、米管道等设备设施状态。他们组成党员突击队扛起重任,组织8次泄出演练,把泄出方案细化到分钟级,精确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口令,尽力降低风险。经过两天奋战,任务安全完成。 尹相原对“01”指挥员有自己的理解,“‘0’寓意归零,航天发射,质量就是生命,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严慎细实,不留任何隐患;‘1’寓意协调统一、万众一心。” “很幸运能和北斗共成长。能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参与这么伟大的事业,付出再多的汗水也值得。”尹相原说。10多年来,他在“加速”成长的同时,也见证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综合测试发射能力的“加速”跃升,以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速度的新纪录。 新疆巴州和静北斗服务农业科技助力增收据中国日报网消息,正值秋收时节,和静县玉米通过新品种的筛选、实验、推广,应用北斗定位服务农业种植,通过科技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在和静县巴润哈尔莫敦镇阿尔孜尕尔村的高产玉米田中,和静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站研究员赵慧正在与该镇负责农业技术的人员讲解玉米试验地中的玉米品种。赵慧指着一块实验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这个实验地一共有18个品种,这18个品种里不仅有青贮玉米,还有粮食兼用玉米以及籽粒型玉米,现在都到了成熟的时候。” 而在正值收割的玉米地中,农民正在抢收经过筛选、推广种植的高产青贮玉米,眼前一派繁忙景象,随着收割机在玉米地轰鸣开过,一排排原本笔直挺立的玉米秸秆被卷入机器中,瞬间粉碎并倒入随行的车厢里。经农业技术人员介绍,这片玉米地就是通过北斗定位进行精准种植、施肥的高产田。 赵慧拿出一部手机并打开了北斗定位系统,指着定位的分布图告诉记者“利用北斗定位系统,直接在手机上就可以查到我们现在所在地块的位置,并且知道我们所在地块土壤养分的含量和所在地块位置的易发的病虫害,然后科学地进行指导服务农民。” 据了解,和静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对每块高产品种的玉米地都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对定位的土地都进行了取土化验,根据测土的结果,精准地开出配方,根据每块土地的属性,预测易发的病虫害,及时向当地的种植户提供防治方案,便于高效快捷对农田进行跟踪服务。在全县45万亩农田中,农业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北斗卫星定位,迅速快捷地找到玉米高产示范田及种植农作物的信息内容。 和静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刘军说:“我们和静县通过农业新品种的试验推广,通过北斗科技服务农业,使籽粒玉米的最高单产达到1.4吨,青贮玉米最高产达到6.8吨,全县玉米播种面积13.81万亩,其中青贮玉米6.01万亩,说明我们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市场导向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同时也为我们全县的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产青贮玉米的丰产,也为农民减轻了庭院养殖的饲料问题,和静县巴润哈尔莫敦镇阿尔孜尕尔村村民吐逊江·托呼提仅自家种植的0亩青贮玉米,就满足了家中庭院养殖的饲料,一年就可省下3万元。 在吐逊江·托呼提家中,记者看到他正忙着给牛羊喂饲草,谈到家中的青贮玉米丰收的情况,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算起了自己今年的收入,他说:“今年我种了70亩地玉米,其中0亩种植了青贮玉米,我将青贮玉米放入青贮窖发酵成饲料,来喂养我家中的15头牛和50只羊,饲料钱就能省下3万元。” 目前,通过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达到高产青贮玉米的成功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北斗发力国际合作展现中国精度据海外网消息,8月3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郑州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与郑州高新区管委会主办的“集智高新区北斗系中原”系列主题活动在郑州举行。 郑州市人民政府万正峰副市长、郑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王新亭主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于贤成会长出席了本次会议。于贤成会长表示,今年7月,我国北斗三号系统全面建成开通,北斗系统的性能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0余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 据了解,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经达到了亿元,00年有望超0亿元。北斗海外应用合作及贸易也将更加频繁,朝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张迪介绍了北京地铁与全图通导航系统的技术合作。张迪表示,北斗技术在非暴露空间的应用是国际领先的,未来北斗导航技术还将应用到地下管网、地下商场,地下车库,覆盖多个生活场景,真正做到了“天上好用,地上用好”。 首届北斗产业成果展开展 会议现场举办了首届北斗产业成果展和第三届“北斗之星”创新创业大赛郑州城市决赛。来自武汉梦芯、维力谷天线、西博泰科、几米物联、司南导航、华测导航等企业参展,范围涵盖北斗+海洋、北斗+政务、北斗+公安、北斗+轨道交通、北斗+辅助驾驶、北斗+施工信息化、北斗+测绘、北斗授时等多个产业应用。 大赛主办方、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王博表示,比赛的目的是促进了北斗导航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项目中逐步启用,为我国高新技术走出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五届赛迪北斗应用沙龙暨中原非暴露空间学术论坛现场,研讨北斗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近年来,郑州高新区持续培育北斗及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出台了“北斗十条”产业扶持政策,完成了00-05年北斗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年郑州高新区北斗应用产业综合产值达4.3亿元,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声明:欢迎提供行业新闻热点,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号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邮箱:gdbdmiotii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