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新聊 九月重阳挈只篮 文/桂晓燕 秋高气爽,远山凝紫,菊花争艳,霜叶渐红。再过三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了。在古人的观念里,数字是有阴阳的,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在《易经》中,把九作为最大的阳数,也就是“阳极之数”。九月初九为两个阳极之数相重,所以称为重阳节,又叫做重九节。 重阳节的来源,可以上溯至上古时代。根据资料及考证,古人在秋季农作物丰收之时,要举行祭天、祭祖的活动,感谢上天和祖先的保佑、赐予。可见重阳节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感恩敬老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演变衍生出各种富有民族特色,尤其是与秋天季节特点有关的习俗,如登高、赏菊、佩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喝菊花茶等。可以说,感恩敬老与登高赏秋,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主题。 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人节。这是古老的重阳节在现代法律层面的升华,突出了重阳节感恩敬老的主题。数字“九”谐音“久”,寓意长长久久、天长地久,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我们宁波是有感恩敬老的优良传统的,从逢年过节的习俗中,亦可见一斑。宁波老话是介讲:“五月初五端午担,九月重阳挈只篮。”老宁波过端午节,“毛脚女婿”要用两只披红挂彩的箩筐,挑一担礼物孝敬准丈母娘,叫做挑“端午担”;而重阳节则是子女们孝敬父母的日子。这一天,儿子和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向父母送礼,称为送“重阳担”,其实是挈一只“饼盆篮”。您可能会奇怪:为啥送准丈母娘需要满满两箩一担,送自己爹娘却是小小一篮?原因是重阳节作兴送钞票,哪里有用箩筐装钞票的啊? 送礼用的饼盆篮是分层的,最下面一层放着用红纸包好的钞票;上面几层放一些酒类、水果、重阳糕之类的礼品。其中重阳糕是重阳节的节令食品,用米粉、白糖、赤豆、红枣等制成。品种多样,不拘一格,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都要做成口感软糯的“软糕”,而不能是嚼起来费劲的“硬糕”。《红楼梦》中,薛宝钗在宴席上点菜时,特意点一些贾母喜爱的“甜烂之物”,也是这个道理。 大白鹅一路“嘎嘎”叫的“端午担”喜气洋洋,装着红包和重阳糕的“重阳担”亲情满满。但是毋庸讳言,在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大多数人都面临着一副比“端午担”和“重阳担”重要得多,而且非常沉重的担子,那就是父母的养老问题。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经济条件住养老院(有时候即使有钱也排不上队),或者去体验新潮的养老方式;现实中,大多数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同样众所周知的是,老人随着年岁越来越增长,居家养老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子女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幸运的是,国家来帮助大家挑担子了。最近一段时间,国家接连出台三条重要政策,可惠及2.5亿中老年人!7月15日,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改造工程非常实用,包括出入口、通道无障碍改造,坐便器、淋浴器加装扶手,安装紧急救援呼叫器、烟感(煤气)报警器、摔倒报警器、生命体征检测仪等智能化服务设备。 紧接着,7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年的目标任务是改造老旧小区3.9万个,到年底,要基本完成对年前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 8月26日,住建部、教育部、工信部等13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计划到年,基本补齐现有社区设施短板,新建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其中最令老人开心的是,要给每个社区建立或改造一个老年服务站!这个老年服务站,能够为老人提供居家日常的生活辅助照料,比如吃饭助餐、身体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建设一个不小于平方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那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让白天上班的子女,能够安心工作。 在老人节即将来临之际,和读者们尤其是老年朋友,分享这些实实在在的好消息。希望依靠我们国家的强大力量,让每一位居家养老的老人,都可以在家里愉快地颐养天年。 重阳节习俗文/林雅娣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俗主要表现为酒巽祀祖,登高远眺,饮酒赏菊,赋诗唱曲,裹吃粽子等方面。 这天亲朋好友相约结伴,身佩茱萸,携带佳酿,登上岭或峰之极目远眺,眺望一块块金黄的田野,纵横交叉的江河,各种绮丽风光尽收眼底,文人雅士赏菊赋诗,不亦乐乎。 凡是去登高者都喜欢佩戴茱萸花,“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霸道,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等作用,所以旧时把它看成防病驱邪的神物。另外,重阳刚好秋高气夾,黄花盛开,不少人家在那天会署办菊花家宴,菜肴十分丰盛。外出的人,只要可回家的,都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共享佳节。 重阳还讲究吃重阳糕即栗糕,菊糕,意为步步升高,兴旺发达。不登高者吃了糕也可聊以自慰。重阳糕是用米粉加红枣,栗子,杏仁等蒸制成的甜糕。其色如粟壳,面撒芝麻,红丝绿丝及果肉,糕庇垫有竹壳。有的地方糕上还插上一面五色重阳旗,吃完糕,将旗插在门上,或给小孩玩。 重阳节又称“重娘节”类似于国外的母亲节,如果是“毛脚女婿”这礼要比老女婿要上档次。这一天出嫁女儿要回娘家过重阳节,看望母亲,感谢母亲,在娘家吃重阳糕,“吃了重阳糕,永世记娘好”。 暗香飘浮又重阳文/王闰琴 说起重阳节,在宁波的民间有好多习俗,一般有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远眺、拜神祭祖等。在有的山区村落还保留着“晒秋”特色,如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或佩戴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作成茱萸囊佩戴,或是直接插在头上。有些地方,男子也有佩戴茱萸。重阳节的茱萸其实与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都是具有驱虫防蛀的功效。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褪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被民间称为“桂花蒸”的桂花盛开时节,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能除虫,制茱萸囊的风俗真是从这里来的。 重阳节祭祖时,一般都是吃九月时令菜,如饱满的毛豆、鲜嫩的茭白、膏似凝脂的大闸蟹等,有重阳节的“主角”重阳糕(高与糕同音)。值得一提还有一道菜叫芋艿鸭,就是毛芋艿炖鸭子,鸭子洗净,放砂锅中炖,后放毛芋艿,连汤吃很香糯。虽然平时也吃此菜,但这天吃却别有一番滋味。 我家所在的社区,在每年的正月、元宵、中秋和重阳等民间节日总会搞些娱乐活动。每到此时,社区的同志也会叫上当时正在幼儿园学二胡的儿子。如果是在敬老的重阳节,刚好外婆也在我们家时,儿子就用他的小碎步,奔奔跳跳地拉着外婆的手,向社区走去。我则提着二胡紧跟其后,看着他们一老一小,其乐融融。社区活动室内,老少欢聚一堂,依次有演奏、唱歌、跳舞等节目,在场的老人脸上总上洋溢开心的笑容。 重阳节又快到了。“外婆,您什么时候来我家住呀?”已身为大学生的儿子又在电话里问外婆。 “到时,你爸妈会来接我的。”老母亲仍用慈祥的声音回答外甥。 我眼前浮现出母亲放下电话,抬头望见门口盛开的那一丛菊花,似乎有一阵暗香缓缓飘来。 赏菊吃糕过重阳文/龚成 九月初九重阳节,简称为“重九节”,又的也叫“老人节”。 这一天,过去阿拉宁波的重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抓毛蟹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此时,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阿拉宁波许多人都是去登天封塔。小时候我们就是陪着父母去登天封塔,一览全城风光。 小时候一到重阳节就最喜欢吃重阳糕,由于糕和高谐音,“重阳节又是‘登高节,寓意就是节节高。老百姓为了祈福高升、进步,所以要吃重阳糕。重阳糕统称为宁式糕、百式糕。糯而不甜、酥而不腻。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其糕点主要有白沙印糕、小黄糕、汤果糕、水绿豆糕、色籽糕、松仁糕、荸荠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条糕(软糕),一种是硬糕(干糕),条糕较软,适应年龄大牙不太好的老年人吃,年轻人则吃干糕。这些糕点过去老底子南货店六大家有卖,这六大家过去分别是升阳泰、大同、赵大有、董生阳、方怡和、怡泰祥,而升阳泰现在在鼓楼还开着宁波特产店。 九月九日天明时,将重阳糕先供奉灶王菩萨,口中念念有词,意思就是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尝糕的本意。重阳节,吃的讲究主要有两种,其中之一就是“点心”,寓意:吃重阳糕,步步高。所以在重阳节,都讲究吃到嘴里是香的、填进肚子里是饱的,重阳糕是不可或缺的。 重阳节静赏秋日芳华相伴登高望远有的地方做重阳糕还很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除此还有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更接近。 旧时浙东地区重阳赏菊之风比较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另外,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也蛮讲究,据《四明谈助》记载,宁波地区这一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到了清代,也有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就如端午挂昌蒲一样,寓意“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男人主要是喝“重阳酒”最为得意,这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烧酒,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于重阳节前做好装进小酒埕坛子用泥土密封保存,到了重阳那天全家人喝上一杯。 除了重阳糕,吃螃蟹也是一大讲究。“吃重阳糕,喝重阳黄酒,吃重阳螃蟹宴,这个习俗来自明朝宁波范钦、屠本畴两大望族的重阳家宴。由于这两大名门望族影响,重阳吃螃蟹就成为宁波流传的特有习俗。 宁波靠海吃海,自然就吃正宗鲜白蟹。但有些地方在稻田里养毛蟹,重阳节那天全家人去稻田抓毛蟹,吃稻田蟹,味道也别有风味。 阿拉宁波人对螃蟹有蛮多吃法,有红烧螃蟹、咸蛋黄螃蟹、螃蟹炒年糕、红膏咸呛蟹等等。宁波人吃螃蟹,最常见的是清蒸,就像蒸馒头一样,肉质最湿润鲜美;还有烤螃蟹,水快烤干时,人不要走开,等到有淡淡的焦味,马上息火,这样烤出来的蟹肉特别香,且有嚼劲。我们小时候还去江边抓江蟹,自带小铁铲,寻到江堤下有蟹洞的地方,一铲阻住深洞,毛蟹一看里面被阻了,赶紧往洞外逃跑,就被我们抓住了。半天时间可以抓到好几斤哩,有毛噪郎,小江蟹,红脚奇等江蟹。然后骑着水牛带着一桶江蟹满载而归,回家后红炒江蟹,先敬先祖,就餐时让老人先尝鲜的习俗。 “老吾老以及人之人之老”自古有之。通过重阳节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风俗活动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渲染,让我们从小就知道孝敬长辈、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顺口溜 今又重阳话敬老 文/梁家骅 九九重阳今来到, 健身爬山步步高, 昂首举目来眺望, 心情舒畅愿安康。 桂花还在吐芬芳, 阵阵幽香飘街坊。 枫叶红了菊花黄, 争奇斗艳竞开放。 柿子成熟披糖霜, 品尝时令重阳糕, 风和日丽艳阳照, 享受秋高又气爽。 传统美德要敬老, 百善为先是孝道, 尊老爱幼有礼貌, 文明和睦乐滔滔! 诗词重阳登赤城山感怀 文/王介堂 庚子重阳秋意浓, 荻花黄菊伴蒼松, 老夫身在九霄上, 长啸声声荡远峰。 排版:薛云终审:周东旭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