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50809/4674648.htmlalagou 走进了天山腹地的阿拉沟,便走进了风雨漫漶的岁月深处,走进了飘渺的历史烟云之中。 这里不仅是一道高高的分水岭,也是古时候“天山道”险要的山垭口,一处锁钥之地。从丝绸之路的中道转行丝绸之路的北道,这里是必经之地,也是不二的选择。 “人言落日是我家,望极天涯不见家”。曾经多少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使者、戍边的将士,站在这里怅惘地回望来时的路,心绪苍茫地遥望着隔着重重山水的故乡,而后又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漫漫旅程。 阿拉沟河的河水自奎先达坂始,汇集了多条河流的泉水与冰雪融水,清流淙淙,浅吟低唱,沿着狭长的谷地蜿蜒东去,滋养了河两岸青青的牧草,也滋养了山外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绿洲,最后注入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 阿拉沟最美的季节是七月,山外骄阳似火,夏日炎炎,而这里却是碧空如洗,白云悠悠,一片清凉。草地上牛羊成群,野蘑菇星星点点,野花姹紫嫣红,不染纤尘的空气中溢满了青草的气息与花香。 漫步在如茵的草地,有时能看到天山一号冰川的天格尔峰,偶尔会有一两只雄鹰飞过高入云端的雪峰。阿拉沟河谷,水草丰茂,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也是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 在无涯的时光之河里,不同的族裔,在这里留下了各自深深浅浅的履痕与印迹。他们在这里迎来晨曦,送走晚霞,放牧牛羊;他们在这里点燃篝火,翩翩起舞,歌唱爱情,迎婚嫁娶;他们也在这里堆起坟茔,失声恸哭,悼念逝者,抚平生者内心世界的伤痛。尘世的生老病死,人间的悲欢离合,都曾在这里拉开序幕、上演,又在这里黯然落幕。在阿拉沟平缓斜长的山坡上,高高低低的台地上,至今仍能看到古代塞人遗留下的石围与众多的墓葬。 石块垒筑的石围,历经了两三千年风霜雨雪的袭扰与漫漫岁月的侵蚀,残存的墙垣仍在,在残阳如血的夕暮里站成了一道沧桑的风景,任人凭吊,发思古之幽情。布满了铁锈色苔藓的每一座石堆墓前,都立着一块斑驳而古朴的石头,不着一字,一如现代人墓前的石碑,庄重而肃穆,默默地诉说着逝者的风雨人生与喜乐哀伤。 据史料记载,距今三千年左右,塞人就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广袤的大地上,他们循着四季的跫音,逐水草而牧,强弓劲马,纵横驰骋,是天山深处这片草原的主人。如今仍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人,就是曾经的塞人绵延至今的一脉香火。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在修筑穿越天山的南疆铁路时,考古工作者曾在阿拉沟抢救性发掘过一座震惊世界考古界的“黄金大墓”。 那是一个年龄约三十岁的塞人女子墓,没有片言只语的文字记载,没有人知晓她的过往与高光时刻。她或许是部落酋长的一位千金,或许是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一位妃子,丰厚的陪葬品已证实了她曾经的位尊及显赫的身世。在阿拉沟东面沟口的台地上,高高矗立着一座唐代的石垒烽燧,高约十米,呈梯形,保存相对完整,由砾石和黄土砌筑而成,间以一层层树枝加固。 烽燧是万里长城在西域大地上的延伸,具有防御和预警的功能。每当外族入侵,敌人来袭,驻守的将士就点燃狼烟烽火,传送十万火急的警情。在距烽燧大约十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唐代的“夏尔沟城堡”遗址,筑城方式、所用建材与烽燧大同小异,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城堡建在东、西、北三面都是悬崖峭壁的山岩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扼守“天山道”的重要军事关隘。这也印证了自汉代以来沿袭的“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邑”的军事防御规制。 传言,曾两次从军来到西域任职,写下过“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来过这里,只是沒有留下瑰丽雄奇的诗作与题壁绝句,让人倍感缺憾,扼腕喟叹不已。阿拉沟,不仅仅是莽莽天山里的一条古道,还是一部承载了厚重历史与漫长岁月的线装书。 只要静下心来,去翻阅检视,就能看到远古的族人前仆后继渐行渐远的背影;只要侧耳去倾听,就能听到空谷里隐隐传来的马的嘶鸣,马蹄声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End- 防疫情,在行动,建议您,少出门 不聚集,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 打喷嚏,捂口鼻,喷嚏后,慎揉眼 有症状,早就医,疫情防控,我们在一起 终审:拉静生 审核:卢将军 编辑:王艺霏 来源:今日头条 -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