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http://m.39.net/pf/a_5270056.html 七月正值大暑,我们出发前往山阳长沟,到现在处暑,不多不少,我们在长沟度过最火热的一个月。一早坐在电脑前写调查总结,半天没打出一个字来,想想也是蛮突然的,到总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结束调查离开长沟了,不管是收获还是遗憾,都要全部打包带走。先来说说对这次调查的整体感受吧。 这是我跟着导师参加的第二次暑期方言田野调查,在校期间零零碎碎的调查课程与培训也有过几次,但到田野待足一个月却是第二次。想想去年在崇阳的调查,不觉已经过去整整一年,那时候也是对调查充满新奇,满怀期待,在酷热难耐的田野之中坚持了一个月,与博士学姐、同门师弟师妹们的互相学习中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到第二次做田调,依然会有一些新的期待,能组建一个新的团队,认识新的调查伙伴,能了解一个陌生地方的语言与民俗文化,很多东西总能在每一次特别的经历中自然获得。相比第一次田调,我们这次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还算充分,不管是团队的组建,成员分工协作,文献资料的的查阅还是调查点的筛选,都比第一次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也算是给调查的顺利启动打好了基础。 (董爷爷与阮老师) 和去年崇阳田调不同的是,这次我们一开始并没有联系到长沟当地人做我们的向导,这给前期调查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也走了不少弯路。这一点可以为以后开展田调作参考,加上我们这次调查的是赣语方言岛,除了陕南特殊的地形和相对闭塞的交通之外,移民带来的语言复杂性可想而知,没有一个当地熟人做向导,一开始是很难取得村民的信任,更别提寻找理想的发音合作人了。这种情况下,平日主动找人攀谈的方式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比如,等车间隙跟当地人的随口一问,都会获取不少重要的信息,比如他们多半会告诉你,板仓沟那边的话非常特别,大部分人听不大懂,只有回到老家与家人交流时才会使用到这种土话,平时多用山阳话,接近关中话,听起来比较好懂。尤其是长期待在县城的人,不管大人小孩,使用板仓话的机会很少,已然变成一种家庭用语。再比如,一开始跟着老师去熟悉长沟地理环境的途中,我们首先接触到三槐村村支书,和他的聊天中,得知长沟镇下面的西坡、西长沟和板仓沟等地的方言最为特别,听不大懂。这些信息为我们寻找方言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他们攀谈的过程中,询问了一些词汇,也听了部分字的发音,整体与崇阳音系特征做了对比后,总体感觉他们更偏向于江淮官话,甚至略带吴语方言的特征而非赣语,这样还不能确定要找的典型村和理想的发音合作人,让我们产生过焦虑。但困难毕竟是短暂的,虽然与我们的预期相悖,但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所以引导当地人说出所谓的“老家通山话”是需要时间和技巧的,需要找一位当地人,最好是他们家人或亲戚,在他们对话的过程中提取活语料,应该算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在没有熟人的情况下,与村民的聊天,这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初次深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语言时该如何沟通的不易,这里面充满大学问。如何让村民更快地亲近你,信任你,进而愿意与你攀谈;如何让他们说出你想要得到的信息与答案,这都是需要认真琢磨的问题。 (和董爷爷聊天) 从我个人出发,针对以上问题做一些反思。专业涵养方面,这次调查前期的准备工作虽然开始的不算太晚,但准备的充分度打了折扣,虽然做了一些调查点的文献资料收集和调查相关资料的准备等事宜,但六月底七月初忙于开题,准备的陕南方言类专著和论文阅读的并不深入,没有形成对调查点语言及其他背景资料的系统认识;同时,调查期间使用到的OFFICE办公以及方言相关的处理软件,运用熟练度不够,影响工作效率。这在以后的调查中不可忽视,最好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巩固强化,在调查期间就能得心应手。其次,在音系的归纳与整理方面,虽然说语音板块贯穿整个调查的始终,但这次语音调查时间跨度几乎覆盖整个调查时间,到今天个别声韵还有待求证商榷,同音字表也存在一些问题。去年的语音调查,因为大家统一住在合作人家中,所以每天有集中现场听音辨音的机会,这样每个人都能从头至尾过一遍字表,对字表的录入与声韵调归纳、音系整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次由于多方面原因,我们无法只围绕一位发音合作人做完整的现场听音记音,只能通过录音资料来进行二次辨音,个人觉得现场听音与听录音还是会存在很大出入,看不到发音人的口型会影响记音的准确性。单纯依靠录音资料,不同于现场记音为主,录音核对为辅的模式,也无法起到二次校对的作用。 另外,记音需要尽可能准确,在听音过程中遇到特殊的发音都要养成随手记的习惯,这一点在词汇调查中也尤为重要,虽然这次没有全面负责词汇部分的调查,但每次出外勤也会不自觉地询问一些当地的特色词汇,特别是和当地民俗文化相关的词,除了记下音标外,在备注说明栏里尽可能补充详细的解释。词汇调查本身像一个无底洞,洞里有着无穷无尽的资源。询问词汇不单纯局限于词表上的条目,突出当地特色词,补充文化词,这应该是词汇调查比较理想的状态,也需要我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从自然中获取。 而长篇语料的搜集方面,首先要有随时发现及时录音的敏锐意识,生活中的日常会话尤其是争辩、吵架或者对歌这种形式的长篇语料不是时时都有,时时可遇的,同时收集的长篇语料需要及时转写,听不懂的也要写出故事梗概。本次调查的长篇语料形式主要集中在长沟民歌小调、故事善书、谜语和部分俗语。地方民歌的采集与记录作为方言调查的雏形,为语言调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长沟流行的民歌小调也是当地一道风景,善唱民歌的老人还不少,此次收集的民歌图片、影像资料也丰富了长篇语料的内容,为语法调查提供新的资料。 (汇报总结的夜晚) 组织纪律方面,这次调查团队总体表现较好,作息安排比较合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每次出外勤在路上会花掉不少时间,而午休时间长短不定,时间一长难以克服慵懒的状态,这样会降低工作效率。调查过程中制定的纪律比如只能在规定时间里使用手机,减少外界干扰,集中精力从而提高效率。这几点可能在以后的田调中有其实行的必要性。其次,在整个调查期间,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克服一个不良习惯都是可行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在乡间这种远离喧嚣,心无旁骛的环境下,加上团队的互相鼓励和监督,最适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拖延症可能是大家的通病,这在调查中是要不得的,今日事今日毕,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一步慢,步步慢,到最后可能会影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在分工协作方面,分工到位是比较高效可行的方式,每个成员每天都对自己的任务了然于胸,加上小组成员的协作配合,调查起来会避免重复性工作量,也会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分工也是相对的,分得太开未必是件好事,作为一个团队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如果各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缺少适当及时的沟通交流,也会影响工作效率。 (汇报总结中) 同时,队员之间通过一个月的相处,对自身与他人都会有新的认识与了解,这样对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有很大的帮助。这次调查团队可以说是首次实现跨校组建、专业有别,这样便于在调查工作中实现更科学的分配,使每个人发挥最大的潜能,做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个月的相处,加上前期的准备期,大部分队友早已熟悉。整整一个月来,要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