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于湖北荆门讲法 (居士:我的师父总是让我发心为寺院做事,但我想以打坐实修来增上见解,所以没有遵照师命发心,令师父不欢喜,我左右为难,不知该怎么办,祈请上师开示。)上师:以前有一位高僧大德曾经说过,在发愿的时候,要发愿未来不要投生在一些什么导师、堪布的身边当他们的侍者。原因是他会指手画脚叫你去干这个、干那个。所以我们平常还是多看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适应做什么样的事情。有时候我们站在一个外交的立场上,谁都不得罪,可能会说:“哦!都是一样的,堪布决定有他自己的密意,这样去做也是有功德的。”调伏内心当然是释迦牟尼佛所一再强调的,“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更不用谈了。两个都好,你怎么都行。这个就谁都不得罪。但还是要看看自己的内心。有时候真的没办法,比如说这么大的一个场所,这个堪布也没办法,他需要多方面的辅助。要是一切都由一位堪布来成办,那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他可能需要这样的一些有技术的人员,帮助他一起去从事这一番佛教的事业。但另一方面,当他在从事这些事情的时候,对他的所谓的修行,也就是静下来调伏内心的时间决定会短。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去成办上师事业它不是一门功德,它决定也是一门功德。但哪个大哪个小还是自己去观照,这个也没有谁可以说哪个大哪个小。这真的是一件纠结的事情,很纠结的事情。但是我平常也看见,像有些地方你要是让某一个人静下心修行,他对这个即使感兴趣,也做不了。那么这时候让这样的人去帮着做一下这些事情,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他也是在行善。但是对于一位真正很精进修行的人来说,这样做有多大的必要,我也不知道。这个还是要随顺机缘,就是根据个人的条件。有些弟子喜欢这样,我们平常也看见,无论是五明佛学院还是亚青寺,尤其汉族弟子千里迢迢跑到上面,有些弟子,我们从来没看见他们修过一座法,但是天天都为这个寺院从事各式各样的事情,要不跑到成都来买一些货上去啦!要不又跑去化个缘啦!反正天天都在搞这些事情,在上面也没有见到他们在哪个地方静下心来修一座法。但对寺院来说决定需要这样一批人,要是没有的话,很多寺院就没法运转。当然同时它也是一门善行。喇嘛仁波切(阿秋法王)也曾经说过:像有些对上师非常有信心,并且承侍上师事业的弟子,虽然没有静下心一直打坐,但最终证得见解和静下心来证得见解没有丝毫之差异。上师(阿秋法王)曾经对很多这样的弟子做过授记。但还是要看看自己的内心吧。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更好一些,要是去做一些不喜欢的事,可能就会很烦恼。(Z)(本段文字内容对应录音时段为0秒~3分53秒)无意中对上师生起恶念怎么办?(本段文字内容对应录音时段为3分56秒~7分50秒)上师:这叫习气,这就是我们平常要对治的地方,所以刚刚所讲解的这一系列就是为了对治它。无始以来直至今天我们造过的业障已经重得不计其数,有时候当自己一瞬间产生一些恶念的时候,都感觉到好像不认识自己,但实际上没有什么不认识的,因为我们这个习气不是今生才造的,无始以来造的习气就储存在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就好比你有一台电脑,你电脑里面的储存卡非常非常大,可以说多少世的东西都储存到里面。可能前面储存的东西早已经忘失了,但今天不小心碰到一个键的时候,屏幕上呈现一个文件,你就会觉得:咦,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但实际上,你曾经在里面储存过这样的文件,才会在屏幕上呈现这样的现象。要是在储存卡里压根就没有这个文件的话,无论你按什么样的键,永远不会在屏幕上呈现。就好像我们的习气,有时候会想起来一些念头,那已经恶得没法再恶了,可能有时候都觉得自己很羞耻,但这也充分地告诉我们,无始以来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很恶的人,当今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个,叫能力也好,叫习气也罢,就是为了改变它。前面讲解要多去观四厌离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短时间止住这一系列妄想,四厌离法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然,后面有很多大空性之见解,但是暂时证不到啊,只能是说说“空性”而已。有时候我也听到很多弟子说:“上师,四厌离法很难修的,但大空性之见解可好修得不得了。”空性可不好修的哦。什么叫空性?有时候我也问我自己什么叫空性。从我们平常所了解的一些特征来说,空性可能就是没有一个实体。那什么叫没有实体呢?比如,在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之中有这么一个空间,那就叫做虚空,但是虚空只不过是我们看不见而已,其实里面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微尘。再从能知的角度看,这个空性是能感知的,还是不能感知的?若要是能感知,就不能叫空性的话,当你说到这句“空性”的时候还不是先去感知的吗?当然你没有感觉到什么叫空性。那完全不在感知的范围当中,就如同虚空能知道虚空,它能感知,完全没有感知的前提之下怎么又说是虚空呢?所以很多弟子在探讨空性的时候说,空性倒好修的,因为他觉得那是概念性的东西。但是真正的空性可不是那么简单。如果连四厌离法这样可以去想的事情都做不好的话,那完全无想状态中的空性能感受得到吗?所以平常在四厌离法方面多想想吧。(Z)往期回顾 1.以何种方式修行,可根据自身条件定夺 2.度化众生和个人修行孰轻孰重? 3.座上突生恶念无需对其产生恐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