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致虚守静——韩钧的书法篆刻

年,当韩钧刚刚二十岁时,他的篆刻作品入选了当代中国篆刻艺术的最高展示殿堂——“全国第一届篆刻艺术展”。

这也是当时陕西书法篆刻界入选全国主流展览的最小作者。

对于成绩,有人往往把它当成行进途中的椅子,有了便坐下。

有些人则把成绩当做加油站,加把力又继续前行了,韩钧是后一种人,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不但连续入选了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篆刻展,还入选了首届中国书坛新人展、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展、94年国际书法展等一系列国家级展览。

当21世纪来临的时候,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一书,在书中“陕西现代篆刻家专题”一章里,书作者倪文东教授梳理总结了陕西百年来篆刻艺术的发展状况,列举了12位印坛代表人物,而韩钧作为最后的一名,占有独立的一个篇章。

倪文东教授评价韩钧“是当代陕西书坛优秀的青年作者”,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杰出青年人才。”

韩钧对书法篆刻的兴趣始于80年代“书法热”在全国蓬勃兴起之时,那时,他还是个少年。

大概是年罢,当朋友第一次把韩钧带到我的斗室的时候,看着他那种稚气未退,却又充满渴望的脸庞,我从心里已经接受了他。

当时,他已经在杜毓成老友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并且开始自学治印。

从那些留迹于纸上、石上的笔痕、刀痕中,可见一种执着,一种灵性。

书法篆刻这玩意严肃点说,是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假若和国计民生相比,却实在又如人们所说的“微技”、“小道”,不过既有“技”,又入“道”,其中就有了不少名堂。除了刻苦钻研,除了广蓄薄收,更不可少对艺术、对美的不懈追求。

韩钧在这诸方面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也都在努力进取。

历代名作他临习了多少?说不清。

不过他的作品往往折射出先贤的光彩;

书读了多少?说不清。

虽然他自己说“好书读书不求甚解”,但是多读书总是良习。

为创作付出过多少气力?说不清。

“废字三千”、“废印三千”似是太过,三百五百则不在话下。

读韩钧的书法篆刻作品,或是丈余尺幅,或是方寸之间,人们总能感受到其中藏蕴着的一种灵气。

当然,这种感受不仅是对韩钧博观约取、融会贯通的一种技巧性把握的认识和肯定,同时也是对其作品品质的总结和评价。

如此,我只能拈出“空灵”这个词来说说。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

“空”和“虚”自然是有差异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两者之间却有着极为相似的精神内涵。

空而能灵,或虚而能灵,都不是简单苍白的空虚,而是立足于“实”之上的耕耘与再生。

其犹如火中的凤凰,有着佛家涅槃的意味。

在韩钧的作品中,特别是在其诸多篆刻中,这种对“空”和“虚”的追求与把握比比可见。

作为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其所依附的印材形体素以方严规正为圭臬,而方正的外观形式所表述的是一种充实的、恒定的精神意向。

虽然先贤们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了方严归正的外观形式,但在数千年印章的发展史中,一代又一代的印人却始终努力在这恒定的方形中生发、演绎着与之相悖,更与之相生的种种变化方式。

其中技法性的手段或者可以罗列出无数种来,但归根到底,都可归纳为对“空”和“虚”的追求。

韩钧的篆刻,从字法上看,他广泛应用了甲骨、钟鼎、秦篆、汉篆等诸多书体,又吸收了铸文、凿文以及碑版砖瓦等多种不同材质、不同意趣的线条特点,重塑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可以叙说独特情感的文字形式。

他刀下的线条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构字零件,而是可能有方有圆,有粗有细、有虚有实的鲜活生命载体。

当这些线条组合成章法时,他又特别注重把握一种虚实相生的关系,留心于朱白之间的巧妙的反差对比变化,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方寸之间生机遂出。

韩钧的大部分印作可以用“空灵疏朗”来概括,而这种特点的形成,应该说与他对“空”和“虚”的深刻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追摹了许多前贤的经典遗迹之后,近年来,韩钧在书法上更钟情于对汉代摩崖书法的追求,他喜欢其中蕴含的磅礴之气和弥散出的勃勃生机。

摩崖书法不同于规范的传统官宦碑刻,更由于材质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摩崖书法往往有即兴式的率真质朴风格,应该说,其中所蕴含的,同样是“空”、“虚”特质。

在学习创作中,韩钧一方面努力吸收传统之长,同时又在线条塑造,结字形式和章法布局中赋予时代气息。

在大气磅礴与空灵疏朗之间抒发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老子在说到“致虚”时,和“守静”对应而言。

韩钧年出生,属猴,他说自己“无猴之机灵敏慧,拙言、懒行、闲静,好读书不求甚解”。

如今,在市场经济、商品大潮冲击下,已变得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人们难免被挟裹在四周的浮躁之气中不知所终。

韩钧能闲静,好读书,便自得良药。

韩均简介

韩钧,字少岩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终南印社副社长

陕西省书法院副院长

作品入展(获奖)

全国首届、二届、三届篆刻艺术展

全国首届、四届楹联书法展

首届中国书坛新人展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获奖提名)

中国西部书画大赛一等奖等

年为西安东城门书写春联

年西安古城墙全球征春联书写一等奖,并为西安南城门写春联

荣获“中国陕西百位中青年文化名人”荣誉称号

作品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央电视台等机构收藏并被中国美术馆作为礼品赠送外国专家。

写字的杂想

□韩钧

最近我在单位论资排辈买了一套二手房,朋友说便宜得很跟拾哈地一样。

我这人对物质一直没有太高追求,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写字的地方,就是很多人早都有的工作室。

半辈子的写写画画竟有了如此丰厚的所得,心里甚至有点张儿。

静下一想真是感激那根毛笔地很,他不但是我的精神寄托,还成了我的饭碗子,更满足了自己小小的虚荣。

小时候写字家里就一张丁字桌,我和弟弟写完作业才属于我了。

铺上旧床单,倒好墨汁,在废报纸上开始了涂抹。

12点以前没有睡过觉。

有一年从三十夜里一直写到初一早上放鞭炮,兴奋的心情不知疲倦。

如此这般坚持到了自己有了孩子。

忽忽已是人到中年。

爱上书法是说不清原由的,在别人眼里那枯燥的墨线,带给我的是莫名的神奇。

就像吸烟,你说有多大作用,恐怕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喝酒也罢,麻将也罢,反正你在里面得到了陶醉,享受,也就不枉投入了一回。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老一辈人是没法子比的,基本就是小学生的水平。

能够拿毛笔写写繁体字居然也成了文化人,称为书法家也是滥竽充数,惹人笑话。

我们所能够承续一些传统文化的技艺,有一两笔自家的面目已属不易了,遑论成名成家。

老天对我如此厚爱,让我这燕赵之士,生长在了这秦汉故都。

骨子里便生生的有了对质朴雄浑,方正博大的偏爱。

一通通汉碑,一方方摩崖,惊为神造。

技近乎道,三十年的锤炼,吾亦徒仰天长叹耳!

老话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年近半百总算有了些感悟,少年时的狂想渐渐淡去,少年时的简单快乐希望没丢。

忙完一天的生计,展纸倒墨,一笔一划从先人处细细请教了。

就这样写字的日子愈过的有滋有味了,呵呵。

老墙艺坛作业点评

河北尤帅治印

点评导师:赵熊

辽宁张海山治印

点评导师:韩钧

特别声明

本栏目由长安艺文志团队编辑制作

视频,图片,文字等独家原创作品

禁止侵权转载抄袭!!!

艺术

人文

生活

有温度

有深度

寻我,在诗意中潜行

主编史铭

点击在看,分享给需要的他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