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7/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书法中笔势与笔力的关系

第一节:关于笔势与笔力

1、笔势

笔势是通过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或行与行之间的内在的形态构成来表现字、行、篇(幅)的气韵精神的载体。作为借助点画的变化、结构的欹正和行的气韵构成的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美质表现形式。势的抽象性在于含蓄,呼应;具体性在于文字点画线条的质地、方圆、肥瘦、欹正、伸缩、长短等。书体特征不同,书家风格各异,都是基于势的不同表现。

笔势是书法艺术的筋脉,笔势一般通过动和静来表现。

篆书讲究均衡,忌对称失衡,所占静态成分最大。但它要求静中求动,比如在对称中通过点画长短变化而寓动于静。

隶书也讲究均衡平正,多以横向取势,起收多藏而少露。但这并不排斥其对动态的追求和表现。如点画的开合、伸缩等都是为求得一种动感。这一点从隶书中形体扁方的结构,左右舒展的波磔点画上可见一斑。

楷书静态成份又次于隶书。楷书点画独立,看起来端庄肃穆,严整厚重。实际它早已通过点画自身的特征和点画间的有机呼应,把动态含蓄地融在了静态之中了,所谓"意连"只是其表现形式上隐晦一些罢了。

行书、草书是以动势为主的,点画间的映带、呼应、使转、萦带、飞白便是其笔势的体现。

2、笔力

书法线条的力度称之为笔力,就是指线条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力量感。

笔力是通过笔墨表现一种力感,借助点画的或内敛,或外露,形成肥瘦、曲直、方圆、欹正、长短等来达到一种力的体现。

笔力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笔力影响着字的形态和质感。有力的笔触使得字形挺拔,给人一种硬朗的感觉;而柔和的笔触则使字形圆润,呈现出一种柔美的韵味。

其次,笔力也传递着书法家的情感。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书法家当时的心境和情感,通过笔力表现出来,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书法家的情感世界。

最后,笔力在书画中是笔锋经过的痕迹给人的一种认识。主要来自于起笔的藏锋蕴势、行笔的动态势能、笔与纸的摩擦力和笔锋用笔形成的线条产生的视觉张力、以及节奏和速度的体现。

对于这些为量的产生过程及其表达出来的笔象,书法界存在着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指笔迹中的力度变化。

书写时,根据需要调整笔锋的轻重,这种力度的波动起伏就产生了笔力。如在笔画变换处加重力度,在笔画中间减轻力度等,都会形成笔力的两个层次感。

第一种层次感,是由点画的形状产生“力感”,也就是说笔力取决于控制笔锋的运动方式。这种说法在线条上的表现形式:即线条的肥瘦、曲直、方圆、欹正、长短等表象。

第二种层次感,是取决于人们在书写时人体力量能够通过骨腕、手指和笔传递到线条之上的“力感”,这就是所谓的“全身力到”的涩笔。

这两个方面的层次感,都可以使线条产生一定的力度。“全身力到”的本质就是书写者自己制造阻碍行笔的力度,同时又要克服这种力度而前行,这正是所谓的涩笔。这一种书写给人的感觉就是克服了巨大的阻力书写而成的。另一种由点画形状产生的力感,完全可以通过王羲之的作品来感受和证明。

第二种说法,线条中内涵的力量感。

线条中内涵的力量感,即中锋用笔的“推”笔表达出“排山倒海”,“拖”力表达出“以柔克刚”,“顶”力表现出“锥刺股”的力感。中锋行笔的这种内涵的力量感,就如同放久了的包心菜,展开了第二次生命,发芽、开花。

第三种说法,指笔锋运动的速度与节奏。

书写过程中,笔锋的运动会有快慢缓急的变化,这种笔锋运动的节奏变化也是笔力的体现。如快速划过则势大力沉,缓写则松弛舒展。沉着与收放、起伏与疾徐,形成动与静结合的节奏美与力度美。

3、笔力和笔势的关系

一是笔力的表现不同,决定了笔势的美质各异。从这一点而言,厚重刚健,骨气洞达是力的美,婉柔秀美,简静平和也是力的美。

毛笔书法笔力的产生,同用笔有很大的关系。如:起收、逆顺、提按、转折、顿挫、枯湿等等,可以说毛笔书法的笔力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的。

笔力产生和用笔技巧、行笔速度、章法节奏、笔势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笔力即是书写者功力最基本的体现,也是由笔势产生笔力。

二是书法的笔力由笔势产生。

速度与力度在书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写书法的时候要对两者进行结合,而重要的一点是对疾势和涩势两种势的把握。两种势的运用是笔法的核心,不仅关系到笔画质感的好坏,而且关系到笔画的质量。疾势和涩势不但包括用笔的速度,也涉及到用笔的力度,是速度与力度的结合体。书法中的一切笔法,最终关键是都在此二势上。写书法的速度与力度都是相辅相成,不可过快,力度也不可以过于厚重。

笔势是指点画与点画的搭配,字与字的承接,连贯的形势,是事物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点一画一笔势,一字一体势,一篇一气势。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乘。诚如蔡邕所说:"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形势既出,力也由此而生;力由势来,势靠力的支撑;没有势,也就没有力的表现。

三是笔力和笔势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笔力和笔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对立指的是笔力和笔势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异,即书法的笔力由笔势产生,笔力的表现不同,决定了笔势的美质各异。统一则是指笔力和笔势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节笔势产生的方法

笔势是抽象而又具体的。抽象在"意",具体在"形"。因此说,笔势的外在表现是通过"形"来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的。因形生势,因势立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下面介绍几种产生笔势的方法。

1、侧欹取势

侧欹取势是指部首或整体结构产生倾斜,使字型结构产生变动,即"体势"。因体生势,是书法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变化通过部首、点画的适度地伸缩、位移的变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开或合,或俯或仰……纵横自如,来去随意,而达到随心所欲,气韵超逸的意境。

2、缩笔取势

缩笔取势即使某些本应伸展的点画采取收敛的形示表现出来,产生一种欲言又止,欲纵却擒的气势。达到一种言犹未尽,形不贯而气贯,伸气完足的目的。这种取势方法气势内敛,而又有放荡不羁之感。

3、连属取势

连属取势即上下衔接、左右映带,下笔承上笔,上字启下字,打迭成一片的一种取势方法。整行乃至整幅字气韵一贯到底,自然流畅,气势雄浑。此方法相对而言应注意避免造成结绳之态,纷乱疲沓。

4、 折搭取势

传统书法中,收笔时回笔成锋为"折",入笔时逆入露锋称"搭"。一折一搭,呼应有序,映带自然,血脉贯通而成天然意趣。这种取势方法多见于行、草书,笔断而意连,富含超逸、洒脱之美。

5、 波动取势

波动取势是借点画的波动或行的波动而产生笔势的方法。点画的曲直波动,整行中的字左右跳动使整个字或整幅字显得活泼、自然、生气盎然。而达到曲中求直,欹中取正的艺术效果,克服呆板、毫无生气的缺点。波动取势的基点是:点画的曲直富于变化,部首角度的合理变更。

6、飞白取势

"飞白"意即在行笔中由于速度快而产生的一种笔道中有一丝丝平行排布的墨痕。借助这一特点取势的方法即为飞白取势。

飞白取势使墨韵富于变化。气势苍劲、老辣、洒脱、飘逸、超拔、雄强。毛笔中通过对笔力和行笔速度及墨的浓枯的合理控制,很容易造成"飞白"的效果,而在硬笔中则需借助笔力、行笔速度和使用工具共同配合完成。这种方法多表现苍凉、雄强的美,需要说明的是过多的"飞白"不但不能产生美,反而会造成僵化浮薄、枯槁失色。

7、错落取势

错落取势即通过字与字之间的大小、错落的变化而取势的方法。通过字的大小变化,左右的位移,摆动来表现一种自然随意,放荡不羁的意趣。大幅度的字形小与大的变化和位移,纵横奇宕,呈天马行空之姿,上下映带、左右顾盼,字字相承、笔笔相生,给人一种沿青石小巷,曲曲折折,遥见酒旗斜耸的欣喜与悠然。

8、拓宽行距取势

拓宽行距也是一种取势的常见的方法。有意地缩紧字距,拉大行距,行与行遥相对应,形成一种在章法上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以求得疏朗简静、风神兼逸的气势。

这种方法多"茅地齐天"式,即每行首字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尾字则随机而置。使用此种书写方式应注意章法布局,做到密中有疏、疏中见密,自然天成。

第三节笔力产生的方法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感到的笔法、结体和章法还不错,但总感觉这幅作品还不完美,那就是书写者的笔力不足。笔力是衡量一个书写者水平高低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其实,笔力的学习和提高也是有方法的,只要掌握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充分发挥毛笔笔尖的毫软之弹力。

书家手中的毛笔,就如战士手中的枪炮一样的重要,且熟练程度要求“精准”。手握毛笔写字时,须笔动、指动、腕动、臂动、腰动、身动,整体协调用力,必用整劲、巧劲、巧力,充分发挥锋毫韧软有弹力之功效,将人之力环环传导至毛笔尖。激活笔毫之弹力,手与笔相应相承,笔毫起倒往复,笔力势能,则不竭于江河,无穷于天地。这与太极中“四两拨千斤”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书写用笔的执笔无定法,但不可蛮力操作。

书家对毛笔的选择是认真又认真,但是,对于执笔之法,从来也没有人忽视过,也就显得很重要。执笔之法,可据个人喜好,灵活运用,关键以要能灵活发挥笔尖弹力即可。苏轼在《论书》中提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即要“指实掌虚”,使运笔灵活自如。如下图,蛮力在沙滩上写字一样。

写字不可用蛮力。要笔、指、手、臂、身都要活,活才能传导笔力。手指捏破笔杆,不是得力;臂擎千斤,不是得力。用蛮力,力点不在笔尖,力不能传导笔尖,力则分散,等于无力。用巧劲、巧力,方能笔为我用;用蛮力,则人为笔用,难成字矣。

三、线条的曲折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感。

书法线条最忌横平竖直,书法字需要科学地发力技巧,也需要相对的横平竖直,且要求一笔写就,便有了“势”,也就有了力。

这是一种表面的力量感,即线条的肥瘦、曲直、方圆、欹正、长短等表象。适当增加笔画的曲度、折节,以接笔持续发力,能让这一笔画更有笔力更强。

举个例子来做说明。“泉”字的捺画不是一笔写成,它分三个部分。起笔部分入笔后下压笔毫,使笔画逐渐变粗。至红色标线处,做出转向,轻轻提笔。再到绿色标线处,快速提笔向右捺出。整个笔画,调整了两次方向,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力度,充分体现了笔力。

“会”字撇画是书法中比较难以掌握的笔画,容易写得虚弱。笔画不是越粗越能体现笔力,细的笔画,只要方法得当,也可以很好的体现笔力。会字的撇画分四段书写,虽然很细,因为有曲线的变化和节节发力,有着很强的筯骨。

四、线条行笔以中锋为主的适当力度。

正常书写的时候,要求以中锋行笔为主,侧锋行笔为辅,这样字会更有力量感。

中锋行笔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笔管竖直,让笔尖在笔划的中心线行进。这种行笔所产生的笔墨线条质量是最高的,圆润厚实,遒劲饱满。所谓的锥画沙、屋漏痕,就是讲的中锋行笔所产生的效果。

用中锋行笔写一个横。写完之后把宣纸翻过来看,会发现,笔画的中间部分墨色更浓一些,两边的墨色会淡一些,这就是锥画沙、屋漏痕的效果,笔画很有力量感,而侧锋行笔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中锋行笔的这种内涵的力量感,就如同放久了的包心菜,展开了第二次生命,发芽、开花。内涵的中锋用笔,主要体现在行笔中的“推”笔表达出“排山倒海”,“拖”力表达出“以柔克刚”,“顶”力表现出“锥刺股”的力感。要保证以中锋行笔为主,要学会调锋。调锋有两个方法:

1、提笔调锋。在侧锋书写时,笔尖在笔划的一侧,这时把笔稍微提起再按下,这时笔尖会由在笔划边缘回归笔划中心线,就可以调成中锋行笔的状态。

2、推杆调锋。以拖把为例,当拖把的布条朝向左边时,如果要使拖把的布条朝右,这时候只需往左边推一下拖把就可以了,毛笔的推杆调锋也是这个道理。

五、侧锋和横锋行笔中线条锋利的强力。

在线条力量的表现中,使用“毛糙”或“毛刺”感营造出点画的“势”,体现出外漏的“肌肉男”的力感。这种力量感,主要使用侧锋、偏锋、横锋的用笔方法,使得线条达到一定程度的“外漏外势”的力感。

六、书法行笔采用“涩笔”表达力量。

线条的力量感,有“眼见”的,也有“感知”的。线条的“涩度”取决于行笔速度的缓慢,更取决于在书写时人体力量能够通过骨腕、手指和笔传递到线条之上的“力感”,这就是所谓的“全身力到”的涩笔。

七、书法字构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整体力”。

书法的力量感,多种多样,无论是外在的线条力量感的“肌肉男”,还是内涵的“心机女”,都是一种力感。但是,这种力感在字构中,单一的表达是难以实现的,即笔笔皆是“肌肉男”或“心机女”,都不是好书法,且在字法、章法、意境中难以胜任。唯有字构的内外兼修的线条力量,才能从整体上服务于字构、章法、意境。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书家追求完美的字构,创造性的风格,就是为了营造出一个外力和内力相结合的表达,一种字构的“整体力”。

书法要求要一笔写成,不能犹豫,不能有修改和涂抹。因此,熟练的书写,精准的控笔,自然就做到了“意到而笔达”。

“意到”,就要求线条的书写中下笔前要对这个字很熟悉,一个字的笔法、结体要了然于胸。下笔之后不能犹豫,直抒胸臆,才能“笔达”,写出一个字的神韵,表达出应有的情感,也才能体的笔力。

八、书法字构和章法注重对“气息”和“意念”的把握。

书法讲究“以气运笔”,只有掌握了气的运行,才能使笔下生辉。

此外,学会调息也是关键。书写时要注意呼吸的节奏和深浅,使呼吸与书写相互协调,以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然后,要注重对“意”的培养意。即意念,是控制笔力的核心。在书写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每一笔、每一划的意念控制,这样才能产生出神入化的笔力,表达出来自己的个人情绪和精神面貌。

一些书家认为,想要提升“气息”和“意念”的笔力,就要在篆隶书法上下足功夫。篆书也好,隶书也罢,它们在用笔时强调裹锋、铺毫,只有把毛笔的笔毫的“推、拖”发挥尽致到位了,在书体时才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可见,篆隶书法是书法的基础,也是提升笔力的根本方法这种提升笔力的方法。

九、融会贯通《笔法法度》理论。

《笔法法度》是书法中的重要理论,包含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搭笔,以及在线条中使用的技巧:如顺逆、提按、使转、顿挫、平移、转折、节接、曲折等方法与技巧。熟练掌握法度的运用,能使笔锋运动更加流畅自如,从而增强笔力的层次变化。学习法度理论,对提升笔力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线条、字构力感的表达。

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之中,如行书中张瑞图的外露强悍、王铎的“内秀外刚”,赵子昂的中庸,董其昌的“小桥流水”;再如草书中张旭的“蛮”、怀素的“秀”、黄庭坚的“忍”、王铎的“刚”,都需要我们精心临摹和学习,并需要长期有法的练习:

其一,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以增加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力肯定越大;

其二,增加手对笔的垂直压力,即重按,这种垂直压力在笔毫作用于纸面时使摩擦力加大,因而阻力随之加大,但此法对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没有作用;

其三,运腕,使笔毫呈逆势涩行状,即笔杆的倒向与笔画的走向相反。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