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4/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分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和美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其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内涵。从体裁上看,《王论》显然是一篇八股文,《吴文翰武术文存》第97页对此解析甚详,本文不再赘述。从内容上看,它又透露出什么信息呢?下面逐句解读。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太极”一词,语出《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处“太极”指派生万物的本原。

“阴阳”一词,最初指日光之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引伸为气候之寒暖。中国古代思想家目睹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便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作者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

北宋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宋明理学,即新儒学创始人,后人尊其为周子。继承《易传》《中庸》兼采道学,提出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在其著《太极图说》中写道: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阴,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显而易见,《王论》之“太极”“阴阳”,也包括“动静”“刚柔”之理,便宗周子之说。武汝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仲兄)在《结论》一文中明确写道:

“夫拳名太极拳者,阴阳虚实也。虚实明,然后知进退。”

“阴阳”在太极拳艺上与内劲的“虚实”相对应,阴即实,阳为虚。二者互相依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以阴阳虚实体现太极拳艺的奥妙,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语出李亦畬《五字诀》)的神妙境界。正如郝少如(~)先生所言:

“太极拳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制人的方法,使拳艺奥妙无穷。不知阴阳,便不知太极。”

《王论》中的“刚柔”与“阴阳”、“虚实”相对应,在打手时遇“刚”则“柔”,遇“柔”则“刚”,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人刚我柔,不丢不顶,走化制人。“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由弱转强,化被动为主动,以达到“我顺人背”的制人目的。

请注意,“我顺人背”之“背”字,其意源自何处,为何不用“顺”之反义词“逆”呢?清直隶广府一带(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口语中“背”即与“顺”意相反。如诸事不顺,叫“走背运”“走背字儿”;事情该办妥的未办妥,称“点儿背”等。“我顺人背”之“背”,意为不顺遂,为人所制,即“顺之反义也,研究者可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