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憨厚、性格开朗、处事沉稳,这是乔龙巴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从警7年来,他坚守在偏远乡村,静下心,沉下身,找窍门,解难题,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深受村民信赖的派出所副所长。 乔龙巴特上门给辖区村民送身份证。 真心打动村民心“通过入户走访,我认识了辖区每一个人,和很多村民都成了好朋友。”7月10日,博湖县公安局博斯腾湖派出所副所长兼秦林警务室民警乔龙巴特自豪地说。 乔龙巴特今年31岁,年7月入警后,他来到博湖县最偏远的博斯腾湖乡库代力克村秦林警务室,担任警务室民警。这是个牧业村,村民居住分散。 走访入户是熟悉辖区基本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 “你叫啥名字?家在哪里?……”起初,乔龙巴特每天拿着本子埋头入户,见到村民就问。他问一句,村民回答一句,这种“挤牙膏”的方式,一天下来只能采集到一两户信息,乔龙巴特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了路上。 为采集到更多信息,乔龙巴特开动脑筋想对策。 “村民们白天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放牧,一般只有晚上或下雨天在家。”乔龙巴特告诉记者,摸清了这一规律后,他确定了具体的走访时间——每天20时至23时集中走访。 除了改变走访时间外,乔龙巴特的走访方式也有了很大转变。 “以前我见人就问,给村民的感觉像是在审问坏人。现在,我见到村民先拉家常,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很多信息。”乔龙巴特说,他有时碰到村民在干活,就上前主动搭把手。这个办法非常管用,很快村民就和他熟络起来,对他的态度变得热情多了。 换位思考解纠纷年1月,乔龙巴特被任命为博斯腾湖派出所副所长。 偏远牧区民风淳朴,鲜有治安和刑事案件发生,乔龙巴特经常面对的是牛羊闯入他人草场引发的纠纷。 7月8日,乔龙巴特接到辖区小伙儿道切打来的电话,得知道切放的牛被草场主常怀玉扣下了。乔龙巴特赶忙跑到常怀玉的草场。 “这几头牛已经不是第一次偷吃我们家草了,以前的我就不计较了,这次在草场吃了两三天,赔元才能把牛带走!”常怀玉生气地说。 “我是给别人放牛的,拿不出来这么多钱。”道切说。 “你放牛没有尽好看管义务,毁坏人家的草场,应该承担赔偿责任。”给道切说完,乔龙巴特又转头对常怀玉说:“你有几十亩草场,牛吃的这些草,对你影响不太大,道切家庭条件不好,元对他来说有点难,能不能少一些。” 最终,在乔龙巴特的调解下,道切给常怀玉赔付了元。 类似的纠纷,乔龙巴特每年都会遇到十几起。以前,乔龙巴特都是简单的“三七”或“五五“划分责任,现在更多站在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上换位思考,这是他成功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 法治宣传接地气“如何将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讲出‘花’来,让村民听进去,学到手,不是简单念念法律条文就能做到的。”这是乔龙巴特的经验之谈。 以前向村民们进行法治宣传,乔龙巴特不是发宣传资料就是拿着相关法律条文读一读,结果发现很多村民不是打瞌睡就是玩手机。乔龙巴特开始想方设法改变宣传方式。 在辖区,乔龙巴特每月向村民通报当月治安情况,并以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警示教育大家。 “今年6月,辖区发生了一起治安案件,两户村民酒后打架。”在最近一次治安情况通报会上,乔龙巴特以此为例,编了一个幽默的段子:“醉酒打架要不得,打赢了,赔钱不说还进拘留所;打输了,住院不说家人还担心……”乔龙巴特边说边分饰两个角色形象地表演,说到关键处还模仿被打的人倒在地上。 “那时候我胖,动作不灵活,看着我笨重的样子,村民们笑得停不下来。”乔龙巴特说,那次法治宣传效果非常好,结束时,很多村民还意犹未尽。 之后,乔龙巴特每次都把枯燥的法律知识或身边发生的案例编成有趣的段子或故事,用说、唱、讲等形式来普法,村民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 文、图:《新疆法制报》首席记者陈泽华通讯员布英吉日格 编辑:郑旭磊 审核:杨蕊 终审:乔选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