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儿童会有有白巅峰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322/4358975.html

作者:王丹

传习会四年学员

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

厦门大学MBA

国企从业人员

《大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26个字涵盖了儒家的三个工夫:“知止工夫”、“定静工夫”和“虑得工夫”。

很多人都知道《大学》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一门学问,认同它是大人之学,但了解比较多的也只是它讲述的道理,其实除了“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之外,儒家的“以工夫取信于人”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而它却是儒家的根本。俗话说本立而道生,没有修身工夫,道理就显得只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无法内化入心。儒家修身人每天规律的练工让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从经典中“明道理”提高了他们的认知层面,二者合二为一,从而使人发生改变,呈现更好的生命状态。

今年7月份先生在传习会讲“静”。听完之后我再次感到受益匪浅,把自己心动的几点记下,准备和家人、朋友一点点用起来,让儒家的智慧深入到我们的生活里和生命中。

“静”在《说文解字》中有讲:審也。審通宷,宷,悉也。悉,详尽也。传统语境里,“静”有清静、详察的含义。

静与心有关。

唐代孔颖达所著《礼记正义》里说:“心定无欲改,能静不躁求也”,南宋朱子的《四书集注》中说:“静,谓心不妄动。”

静可以助人成事。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曾国藩遇事从容,虽事务繁多,仍坚持每日静坐四刻。他说:“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临事之静,关乎成败”。

清朝翁同龢是三朝帝师,他在光绪年幼时送其一段话:“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其实,人初生时是静的,称为自然的静,如婴儿熟睡时放松的姿态,长大以后,有时候想静一静是多么难,更不用说回到初生婴儿般静的状态。后天的静,是营造环境、调整心态修出来的,这是自觉的静。

对于修身的人来说,修“静”是一门工夫。静存天理,动穷人欲;存天理者人化物,穷人欲者物化人。这里“天理”是指平静的理性,“穷人欲”是说人的私欲泛滥。修静是为了保持理性。

修静主要有三种方法,也体现了“静”界的三个方面

修静的第一个方法是空松修静

身静则松。放松入静的目的是拿到一个好状态。我们在放松的时候感觉自己是安静的,入睡前人是放松的,喝茶时也是放松的,还有很多人禅定、打坐的时候是放松的,也是安静的,儒家修身的人正坐、中立和静卧时都是放松的。人在放松的时候,往往有好的状态发挥出来。平时我们在取得好状态(巅峰体验)的时候也要默默把它记在心里而不是兴高采烈地去庆祝,在正坐修身的时候体会它。这样有助于我们在最关键的时候把它调出来,非常自信、如有神助,在关键节点上把事情处理好、临门一脚定得住,而不是患得患失。

如果身体放松不下来、无法入静,可以尝试用这两种方法:

01

意念法

在正坐、中立和静卧时用“空”的意念放松形体,“空”是一种境界,不是无物,而是无重、是虚,将身体里沉重、累心的东西释放出去,让身心变得轻盈。

02

呼吸法

吸气的时候想形体,呼气的时候默念松,松字尾音拖长,让身体从有到无,慢慢变得没有重量。

修静的第二个方法是平和修静

气静则平。这个方面可以平和我们的情绪和调和关系,也是修己安人。心境平和时,我们是安静的,人也会变得谦逊有礼,和自己、和环境都会有一个友好的互动,做事情感觉得心应手。人在情绪紧张、激动的时候,思维会不稳定,这个时候说话、判断事物、做决定往往会因为冲动而犯错,后面需要花很多努力去弥补。同样,学生在考试前,情绪会紧张,能做出来的题目因为紧张有时候也会忘记答案、写错答案,为了避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在事前通过平和修静来缓解紧张的情绪,目的不是会做不会的题目,而是保证会做的题目不出错。

这里也有两个具体方法:呼吸法和发音法

呼吸法,调三或九个呼吸,腹部呼吸,鼻呼鼻吸,呼吸均匀、缓慢、深长,让情绪慢慢缓和下来。同学们在考试走进考场前,可以调九个呼吸,默念《大学》中的26字,每二句之间停留一个呼吸。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发音法,平时无事的时候做一般练习,发“中”这个音,吸一口气然后发“中”音慢慢呼出去,尽量把身体里的气通过声音全部释放出去。当生气、发怒时,我们首先要自我觉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声音,让声音放低,语速放慢。或者当即避开环境,让自己通过发“善”音,把身体里往上冲的气、郁闷的气在爆发之前散出去。

修静的第三个方法是省察修静

心静省察。宁静致远、定静生慧讲的是静可以提升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助人成事。心静不是枯坐不动,静是为了更好地动。我们常说静的地上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反映了人在静的时候反应可以变得更加灵敏,可以更好地省察自己和周围事物,对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省察修静也有两个方法:精一法和愣神法。

1

精一法

精一法是人通过专一来获得静,我们反观心意,捕捉念头,想到极致,甚至于把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想到可以接受,人就静下来了。我们有时候遇事想不开是没有找到烦恼的念头,反复想的是烦恼的内容,结果越想越乱,越无头绪,没完没了。我们可以试着去想想法本身、意识的源头,找到了这个源头,通了,我们感觉到幡然醒悟,不接受的事情变得可以接受,复杂的事情也变简单了。

2

愣神法

愣神法是在心的层面,事情突然来临之境,我们及时省察、心往回收,让自己静下来,这就是万法默为先。中间转换头脑里要“空”要“中”,这样静一静之后有利于我们做决定、处理事情。

《说文解字》中记载静的含义,说明在东汉距离今天多年前,古代圣贤已经通过修“静”来进行修身、助人成事了。反而在今天,我们不懂这个静的含义、也不会使用修静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的心思被外界、外物抓出去,不在我们的身体里,身心分离、不理性是今天许多人出现问题的源头所在。我们修静,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们应当在儿童、少年时期就开始练习修静,培养出每临大事有静气,培养出浩然正气,越在重要的时候越定,越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慌张,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这是中华民族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后辈应该铭记并好好继承。

学生:王丹

年8月3日

以儒家之名品修身之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