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城市的生活也大不相同。创始人兼艺术总监朱哲琴,讲述了她的生活美学和心仪之所。 朱哲琴,音乐家、艺术总监 不再虚妄地颠倒梦想,领悟“活在当下”的妙意,是如今朱哲琴对寻找创作灵感的定义。六年来,她带着“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的使命感开启漫长的音乐与工艺寻访之旅,将中国民艺设计亮相米兰设计周,更一发不可收地做起“看见造物”原创设计平台。此时,她正为今夏做准备,除了一身轻薄素雅衣裳,手持的一把应季纸扇更是随手不离身的配饰,扇面上栩栩如生的图案,是她期待为这一季掀起的“昆虫美学”时尚,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又兼具当代美学视感与实用性。 这种情结也许来源于她对早晨的喜爱,六点起床,过午不食,听虫鸣而息,遵循传统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古人以夏季鸣虫野趣象征生生不息和自由的情怀,也是有识之士的闲趣与创作主题。在她看来,中国当代的时尚也应该有中国自己的文化喜好和表达,它会带给今天的世界一种崭新的气息和观点。找到这些内在的相通之处,便可将传统艺术在当代演绎成为新的时尚,为大众提供买得起的原创设计良品。 《外滩画报》x朱哲琴 Q:何为一件优秀的美学作品?A:中国人在古代就有不少领先和精湛的设计,并通过物件来表达自己的美学价值观和情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四个基本原则就是对于“良物”的审美与价值标准。Q:去掉“艺术家”标签,生活中的自己是什么样?A:艺术家并非一个标签,我之所以选择艺术,并不是因为身份和表象,而是对世界上许多存在都有无限的好奇与求知欲。从个人的角度去感知发现,并找到独特的语言去创造,这一切也构成了艺术家的生活方式,让我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个混合体:一边在天上做梦,一边在地上苦修。Q:如果选择一条北京的街道,把最爱的店集中在此,您会怎么规划?A:我幻想有这么一条街,像南池子那样通到皇宫,有点清明上河图之意。空气充满树木花香,有个让人静下来的Om瑜伽馆,有像“佩斯画廊”那样的空间,隔壁李宗盛的手工吉他作坊还开门,口渴了进“和静园茶人会馆”喝杯茶,到单向空间逛一阵,去“看见民生”的专柜挑几件新出品的手作,丢了东西可以进“失物招领”,再去“栋梁”试试设计师的当季款,饿了到欧宁的碧山粮站,再往前走就是阳光灿烂的河边市场,梦游着入了画。Q:如何理解“生活美学”?A: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花园,也许不能改变社会,但至少能打理好自己,按自己的态度、趣味和价值观打造自我小天地。 生活家朱哲琴的心仪之地 推荐去处一:单向空间 曾经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一座昔日老图书馆,春夏之际,三层大楼被满满的绿色爬山虎覆盖,如今这里是又一个新的单向空间。此前,朱哲琴作为落成后最早的驻店艺术家,在此与读者交流,推荐书单。正如纽约公立图书馆、《巴黎评论》等文化机构的驻店项目那样,它成为了艺术家与社会公众一种独特的介入文化与生活方式。如今的单向空间,不再是常规书店高冷的姿态,每月既有不同艺术家的驻店计划,也有温暖的文学之夜,带领着爱看书的人一起玩。还有饮食空间“单厨”,冠军咖啡师在此亲制美味。它也是一所出版机构,有一本杂志叫《单读》,一个APP名“微在”,一个属于大家的公共读书空间,是听觉、触觉、味觉的立体性精神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