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4/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今天看到一个修佛的人的视频,她讲禅定,认为定不光是不动,还包含着开天目,及进入微观世界。而普通人认为的定其实是静,不是真的定。她的意思就是定的状态比静的状态要高,当然,她说的定是禅定,不知与我们修行的入定是否一致。

无论是佛学还是世俗之学,首先肯定一定是可以交流的,否则佛也无法普度众生,也就是说,他们确实有自己的行话,有一套理论体系,但是并非外人完全听不懂,也并非他们的语言体系与世俗人的截然不同,否则我写这篇文章也就毫无意义了。

先立论:无论道学还是儒学,都与这个人讲得相反,都是静的状态要高于定的状态,先定后静。比如《大学》第一章中讲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也可能是虚,编者按),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可见,静在定后,静的状态比定的高。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写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可见静是根本,是天,是道。

《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中卿妻作》中有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也是讲定后才寂,寂就是静,也就是先定后静。说明世俗也认为先定后静。

百度一下定和静,它们的意思彼此相通,定有静的意思,静也有定的意思。而静侧重于不动和没有声音;定侧重于不动。在不动方面,二者是相通的,唯独静多了没有声音的意思。因此,静的程度要比定高一点。

而事实上,人要入定,必须要静,而要静,也必须先定。定是静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人入定,就是先气定后心闲,呼吸均匀,心跳平稳,无思无虑,其实也是静的状态。因此,定和静其实是同时的。既有重叠的部分,又要分出哪个在后,哪个阶段更高,这怎么分呢?

定本身有程度问题,静本身也有程度问题,它们像是纠缠在一起的两股绳,一股是定,一股是静。但是,要把两根线合成一根绳,总得有一根先固定下,然后把另一根与之相交。先固定的是定这一股,因为不定是静不了的。有人说不是有“动中之静”吗?动中之静的静原来也是动的,要让它停下来、定下来才能静。动中之静指的是人体在动,而气、意、心、神不动,所谓的不动也是相对不动,比如气,实际上还是在呼吸,还是在进行新陈代谢。而心也是在跳,只是不胡思乱想而已。

通过这个比方,我们知道,在纠缠部分,定和静是相同的,而在不同的部分,定可能比静高,静也可能比定高。比如把这根绳子挂起来,上部的定或静,比下部的定或静高,当然也比下部的静或定高。它们的状态的高低是这么分的。而在初始阶段,确实是先定后静。在定了之后,定和静就分不开了,只能说高阶段的定和静比低阶段的定和静高。

总结一下,先定后静是初始阶段。入定之后,静与定就分不开了,二者是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再分高低就是高阶段的与低阶段的相比了。

至于佛教修行的禅定,如果是人为规定他们的定就是比静水平高,那么他们也得把静的状态作人为的规定,否则是讲不通的。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