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6月23日是个特殊的节日——“东归节”。东归节的背后是一段传奇且伟大的民族故事。年前的6月23日,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渥巴锡带领十七万人民,不远万里,经山川,穿沙漠,克服了一路上的重重险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一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无法被遗忘的壮举,也是世界历史上举世闻名的奇迹。

(东归节来源:中国新闻网)

明朝后期,由于蒙古族各部之间征战不断,原游牧于新疆塔尔巴哈台附近雅尔地区的土尔扈特部为了躲避强大部落势力的威胁,无奈之下被迫西迁。他们一路西迁至当时还未被沙皇俄国所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在那里开荒安家,建设家园。

土尔扈特部虽然远在离祖国万里开外之地,但从未忘记过自己来自于祖国。清顺治七年(),土尔扈特部的使者经过万里的长途跋涉,风吹雨淋,终于到达了北京,与清朝取得了联系。此时的清朝刚建立全国统治不久,曾经的战乱之地也在逐渐平息。清康熙五十一年(年),康熙皇帝也曾派出图里琛使者团慰问土尔扈特部。清朝年间,土尔扈特部频频向清政府派去使者觐见,万里长路上,留下的不仅是使者的足迹,还是土尔扈特部远在万里之外,却牵挂着祖国的心。

到了18世纪60年代时期,土尔扈特部已经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多年。而这时的沙皇俄国已经逐步强大起来开始不断的对外领土扩张,并极力的压制其他民族。当时的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这就意味着“土尔扈特”的领土及畜牧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还有就是这期间由于沙皇俄国不断的对外领土扩张,战争也就越来越多,其中就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很多次的仗。人员数量锐减,所以沙俄政府就开始对境内的其他民族人员进行强制性的征兵。大肆的征兵行为也导致部族内青壮年锐减,许多人都充当了沙俄对外扩张的牺牲品,丧生在土耳其和北欧的战场上。

沙俄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让土尔扈特部人民叫苦不迭。而这时的“土尔扈特汗国”的汗王“渥巴锡”召集族内重要成员进行秘密的会议,讨论“土尔扈特汗国”整个民族的未来,经过两次秘密的议会,决心回归万里之外的祖国,回到那个他们本该幸福生活的地方!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开始,这个英勇悲壮的故事就在此拉开了帷幕!

(实景剧《东归·印象》中展现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抵达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场景。江文耀摄)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但决定要“东归”的消息还是泄露了。由于当时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开始行动。原计划是携同左岸的一万多户同胞一起东归返回故土。可是不巧的是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众人没有办法过河。最终只好临时决定,让右岸的三万多户开始立即行动。

这件事让当时的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之后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归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至今依然还在俄罗斯)。

回归祖国之路何其遥远且充满了艰难险阻,崇山峻岭,浩瀚沙漠,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但土尔扈特部人义无反顾。首领渥巴锡率领着三万多户,近17万人踏上了万里东归的征程。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渥巴锡面临着家族灭亡的危机,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而在这次东归的途中,除了面临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遭到瘟疫的袭击。这一路上土尔扈特人由于多次的战斗伤亡和各种疾病的困扰再加上饥饿的袭击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最终在年的5月,土尔扈特人历时近半年的时间,行走上万里的路途,这一路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离开伏尔加草原时有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直到伊犁时只剩下约有八、九万人),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真正实现了“土尔扈特人东归”的伟大壮举!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记载的“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但就算东归途中在最困难的时刻,首领渥巴锡仍在召开会议时说道:“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

(土尔扈特部东归路线)

土尔扈特部到达伊犁后,沙皇俄国就通过外交手段联系了清政府,要求清政府不能接纳土尔扈特部进入国境内。然而,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命人回复沙皇:“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俄国沙皇又提出了交涉,威胁乾隆若是不将土尔扈特部交出来就不惜发动战争,乾隆皇帝义正严辞地回复道:“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同年秋,乾隆皇帝不仅妥善安置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而且还在承德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并宴请渥巴锡等人,渥巴锡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刀鞘上缀着一块白色皮条,用汉、满、蒙古三种文字写着“渥巴锡进”。这柄珍贵的腰刀作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万里东归的壮举的见证,现如今仍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内。

(渥巴锡像,现藏于新疆巴州博物馆)

用土尔扈特人的话说,他们终于回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

回归祖国后的土尔扈特部人们主要生活在新疆、内蒙古、青海一带。在那里,他们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拼搏奋斗,开创幸福生活,为开发和稳定我国西北边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住着原渥巴锡汗所领南路旧土尔扈特盟牧民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博湖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其它居住在州内各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有4万多人(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古自治州志》第页,当代中国出版社年版。),其中和静县近3万人,焉耆3千多人。博湖县2千多人,库尔勒市有2千多人,和静县的百分之八十的土尔扈特人从事畜牧业,其余从事农业、服务业等,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博湖县的土尔扈特人主要是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业,库尔勒市的主要是政府公务员及他们的家属子女。

不仅如此,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归土尔扈特部后代,为了新中国航天事业也曾多次迁徙,以他们的方式为祖国的蓬勃发展默默地付出。他们曾居住的地方东风航天城拔地而起,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飞船、第一个空间站“天宫一号”,都从这里飞向太空,驰骋宇宙。他们曾牧马游牧的地方,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蹒跚起步与飞速崛起。他们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东风航天城)

土尔扈特人对祖邦故土的文化认同是驱动他们跨越山川冰河的源动力。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无法替代文化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地位。文化认同不仅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并且文化认同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文化认同还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

《周易》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南朝萧统提出过“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治国方略,龚自珍更发出“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的警告,都体现了中国政治家主张“文化立国”的历史传统。正是这种以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才换来了中国数千年来总是趋向统一的历史调性。

追寻土尔扈特人东归原因时,便能领悟到到中华民族建立在文化认同上的凝聚力,贯穿历史长河,生生不息。那份以中华民族而自豪,一荣俱荣的民族精神,深深的留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那份对祖国坚定不移的信念与爱国之情,更是刻在了我们的心上。一双双黑色的眼眸,无论在哪里,都常常望着回家的方向。那里是孕育我们的地方,那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声明:

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文章中提到的土尔扈特内容,由国家机关网站或学术资料获得,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指正,如有错误之处,请在后台与我们联系。同探讨、互学习,共进步!

#参考内容:

[1]-02-23,国家民委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