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本文转载自:南七巷

在海口呆久了,会在周末特意去周边的小城镇转转,先是让思维和身体都放个假,其次也能更好的找到在城市的坐标感,和自我的存在价值。

恰巧上半年工作告了段落,就邀约了小伙伴大妖和大壮,背上相机前往澄迈,寻觅一处“世外桃源”。

01「红坎岭陶艺园寻找与器物的故事」

距海口不过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在广阔的椰林和树丛的包围圈中央,就是澄迈桥头镇的红坎岭陶艺园了。

好像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原来在海南还有这样的地方。

园区将近亩,这个空间有股神奇的朴素且凝聚的力量,独有一份侘寂之美,只见门口成群的笔直椰树和零散的陶艺,木门后似乎有不属于这个时空的另方天地。

艺术感颇浓的地方又充满着自然山野的气息,在城市中的确太难见到,然而这个陶艺园,早在与此片土地日复一日的呼吸中,成为了和周围的大树同生的风景。

摄影师在拍照时,不禁感叹起了高出片率,这也许便是红坎岭自带的网红属性吧。

红坎岭陶艺园

在查阅历史资料后才得知,原来早在05年,澄迈便成立了第一家陶瓷园区“毛萨陶艺园”,出产纯手工工艺和柴烧窑烧制的陶瓷品,在经历了威马逊大台风后,红坎岭文化公司才将荒废了的陶艺园重新修缮,才有了现在这般模样。

中间的大瓦房,是陶艺制作的地方。

阳光从窗户漏进来,落在手作好的陶艺上,古老技艺的柴烧出来的件件成品,都发散着不一样的光。远看都相当朴素,近看发现,有些陶艺上刻了想赠送的祝福或誓言,有些边边角角都不太平整,一看就不是熟悉的手艺人做出来的。

我们总是一面在钢筋森林中穿行,一面在心中勾勒向往的诗和远方。我想红坎岭陶艺园就是这样珍贵的所在。

透过某扇窗,穿越某个门,能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这幢房子分离了两个世界:一面满眼绿意生机盎然,一面是岁月洗尽铅华。

总觉得,在器物手工店里精心挑选的礼物/家具/用品,感觉都更有温度及亲切感。更别提,是自己亲手制作完成的。

这些物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会产生一种与它有所联结的错觉,当天制作出品的回忆会持续相伴,这也许便是便利商店买不到的,与时间磨合的独特美感吧。

园区里有位正在做陶艺的大爷,他拥有这门手艺活已经40多年了,早年从广西来到海口,后来听说澄迈有个陶艺厂,便留在这里工作了7.8年。

“现在陶艺的销路不比以前了,老板想把这里作为旅游景区,发扬陶艺这种小众的文化,但疫情也没办法了。”大爷很是无奈。

眼看着,他埋头、俯身、凝神...用一双皱纹遍布的手,沾了水轻抚着泥土,并认真地雕刻成想要的形状。

02

「认真做陶艺吧,

它并不难,也很有趣。」

大部分人把陶艺想得很难,陶只是路边的土,你把它捡起来,揉揉,变成一样东西,

等它成形,放在火里烧,它就成了,仅此而已。

既然千里迢迢来到了这里,肯定要完成手工陶艺这项体验。

买土50元,上釉和烧制是另外收费的,烧好后可以发货到家,会有专业人士指导帮助你完成哦,不用太过担心。

许多人觉得陶艺是个很难,且很枯燥的活动。

我觉得还蛮好玩的耶!

同样出处大小的泥巴,沾了水后,可以在你的手上变化成任意形状,拥有不同于任何作品的纹理,还需要巧妙控制手劲和踏板的节奏,光是这件事,就不得不让专心沉淀下来。

“平平静静才能做好陶艺,人太浮太躁了不行。”

就算做残了也没关系,还能全部推倒重来,整个人就很享受在“玩泥巴”的过程中,一个下午慢慢的过去了...

(嘻嘻,此处分享摄影师做的不是常人能欣赏得来的陶艺作品)

做完后还可以在自己的陶艺作品上刻字作画,百分百的独一无二,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见到它了!

03「一方水土,一方陶艺」

通过寥寥几段文字和几十张图片,其实很难描述出红坎岭陶艺园的美和静,它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让你彻底远离尘嚣。

制陶工艺,本就是一项非常古老且流行的艺术语言。

红坎岭陶艺园保持了最传统的手工制作和柴烧,用海南独有的火山岩、珊瑚岩和椰树灰釉进行创作和研究,融合加入了黎族文化,这里的所有人,都在坚持着一件不流行却很有意义的事。

许多人都向往到景德镇淘一件艺术品,或者说宜兴的紫砂和佛山的陶泥很出名,但这是在海南,用当地的水土亲手制作做的陶艺,也许也能“价值连城”。

所以你有兴趣,不妨来这里走走看看吧~

TIPS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