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农牧区蒙古族语言使用现状 韩建岗*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库尔勒市) [内容提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城市化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造成了巨大威胁和挑战。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个别访谈的方式,重点探讨了新时期巴州农牧区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面对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农牧区的语言使用也逐渐开始向城市靠拢;年青一代汉语化趋势较为明显,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力不足。 [关键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牧区蒙古族语言使用 引言 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是近年来语言田野调查的重点课题。国内学者已对云南、内蒙古、北京等地的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做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地区在强势汉语的影响下尚能保存母语的使用,但很明显,随着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蒙古族母语的使用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蒙古族青少年的母语能力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母语传承出现了代际差异,局部地区(特别是城市地区)已经出现母语语言活力下降的趋势。由于我国蒙古族分布较广,不同地区的语言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做大量个案研究方能整体把握我国蒙古族的语言使用状况。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蒙古族语言使用尚属少有涉猎的领域①,仅可供参考的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情况②。进入新世纪,城市蒙古语使用人数及范围在减少,只有农牧区较好保存着蒙古语的使用,但仍面临诸多冲击和挑战。为准确把握巴州农牧区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我们于年7月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进行为期二周的田野调查,获取各调查点的一些基本材料。本文即根据此次田野调查所得材料写成。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介 1.被试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整体把握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蒙古族的语言使用状况,我们对45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区域的蒙古族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被试男性22人,女性23人,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被试以成年人和中年人为主,其中:20岁以下3人、21—35岁17人、36—50岁20人、51岁以上5人。被试的职业有公务员7人、教师2人、学生4人、农牧民18人、兽医3人、专业技术人员7人、私营业主4人。被试的文化程度有大学16人、中学23人、小学4人、文盲2人。生活区域有乡镇12人、牧区33人。 2.调查方法介绍 由于不能穷尽调查所有被试,只能通过抽样的方法来把握整体的情况。根据农牧区蒙古族分布较广、居住相对分散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偶遇式”和“滚雪球式”两种非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45份,有效率%。问卷调查可以快速、全面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但有时也不够灵活、多为封闭式问答,不能真实反映被试的真实想法,而个别访谈方式较为随意,被试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访谈内容多为开放式问答,可以有效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对问卷调查问卷中的部分问题,运用访谈的方式获得了相关数据和材料。 3.问卷结构和访谈内容 问卷调查由三部分构成:被试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区域等)、语言能力(蒙汉维多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从小学习的语言、家庭和社区所使用的语言等)。所有问题均为封闭式问答,由20个单选和10个多选构成,各问题之间可通过逻辑推理,相互印证。访谈内容仍以问卷中提到的相关问题展开,只需变换一下问答方式即可。如在了解被试的语言行为倾向时,问卷中“您会把子女送往什么样的学校(双语学校、民族学校或是汉语学校)学习?”被试的选择往往比较单一,或是故意回避一些真实想法。大多数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上的学校有时也不同,这时调查员会很随意地问:“现在有几个孩子,都在哪儿上学?怎么上不一样的学校?”这样得到的数据材料更加翔实可靠。 二、农牧区——巴音布鲁克镇简介 巴州是全国30个自治州之一,是新疆仅有的两个蒙古自治州之一。巴州境内居住着蒙古族5万多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10。和静县是巴州蒙古族居住人口最多的县,约有3万多蒙古族人居住在此。和静县下辖6镇(和静镇、巴仑台镇、巴润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镇、巴音布鲁克镇、巩乃斯镇)6乡(乃门莫墩乡、协比乃尔布呼乡、克尔古提乡、阿拉沟乡、额勒再特乌鲁乡、巴音郭楞乡)。巴音布鲁克镇是蒙古族的聚居区,区内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全镇总户数户(其中牧业户户、人,非农业人口户、人),总人口人,其中蒙古族人,占总人口的85%,是典型的蒙古族人口聚居区。①巴音布鲁克镇交通畅通、旅游资源丰富、与外来人口交往比较频繁。 三、农牧区蒙古族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1.语言习得和语言掌握情况 (1)最先习得的语言 语言习得是被试从小自然学会的语言,最能反映被试小时候成长的语言环境。43人从小(5周岁前或上小学前)习得的是蒙古语,仅2人(年龄均在8岁以下)同时习得了蒙汉双语,说明农牧区的语言环境基本上以蒙古语为主,仅个别地方和个别人较多地接触到汉语。和城市的多语(蒙汉维)环境相比,农牧区的语言环境相对单一,与外界的交往相对较少。时至今日,农牧区的每个家庭都拥有电视、手机、摩托车、小轿车和各类家电。随着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农牧区的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农牧区的小学生都能用汉语交流,主要是因为在学校可以每天学习汉语,在家里可以观看汉语儿童电视节目,在社区经常可以接触到说汉语的群体,因此,小学生基本可以同时习得蒙汉双语。正如一位40岁左右的牧民所言:“现在小娃娃不用学都会说汉语,天天看电视都看会了,学校里都是双语课。”由此看来,农牧区的语言环境跟过去大不相同,同时习得双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2)可与他人交谈的语言 巴州自古以来作为一个多语并存的地区,双语(或多语)是巴州语言生活的常态。巴音布鲁克镇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来自区内外大批量游客在此观光旅游,因此,农牧区所能接触到的语言也是多样化的。调查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是合理的,15人可用蒙汉双语与人交谈,29人可用蒙汉维多语与人交谈,仅1人只会说蒙古语①。可以看出,农牧区的蒙古族基本都掌握双语或多语,双语人占到97.8%。 (3)语言借用 语言借用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随着农牧区与外界的密切交往,农牧区所使用的蒙古语口语中已经借用了诸多汉语借词和少量的维吾尔语借词。39人认为日常蒙古语口语交际中经常或有时借用汉语借词,仅有6人认为没有借用汉语借词。通过现场观察,我们记录到了诸如“大盘鸡、身份证、户口本、火车站、内高班、县政府、财政局、超市、西红柿、黄瓜、
|